海桐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谢海州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ldquo
TUhjnbcbe - 2020/11/11 0:47:00
手上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83165.html

治痹三要

一、扶正培本

痹病是因风寒湿侵入人体造成气血周流不畅而致,遵《经》旨“因其实而泻之”,在治疗上应以祛邪为主,但对许多病用通络祛风之剂并无明显效果,其多失误于忽视扶正。故无论疾病初起或日久,均需治以扶正培本药物。

痹病发病基础首先是人体禀赋不足,素体气虚,或因饮食、起居失于调节,引起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于入侵,阻塞气血经络,留注经络、关节、肌肉,而致本病。也可因房劳过度内伤肾气,又因过逸之人,缺少锻炼,正气渐虚,筋骨脆弱,精气日衰,则邪易妄入。既病之后,无力驱邪外出,至风、寒、湿、热之邪得以逐渐深入,留恋于筋骨血脉,使气血不畅而成痹病。可见正虚于内是发病的根本因素。正气不足,使人体易感受六淫之邪,形成瘀血痰浊,而使其发病;反之外感六淫之邪和瘀血痰浊又可伤及正气,使正气更虚,由此互相影响,加重病情,难以根除。在此基础上,提出痹病无论发病长短,治疗时都应注重扶正培本。

1

脾胃虚弱证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全身乏力,四肢困倦,纳少不香,或肌肉萎缩,或肢体浮肿,或食后腹胀,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干,面色萎*,舌淡或胖嫩,苔薄或白腻,脉沉弱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方药常用生*芪15~30g,白术15g,生薏苡仁30g,茯苓30g,甘草10g。

治疗痹病时注重培补后天,认为脾胃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卫阳虚弱,六淫邪气才能乘虚而入,此时若急于求成,一味攻邪,既耗伤卫阳,又伤脾胃,侥幸速效,难以持久,一时功成,而后病情加重,难以收拾。此时治疗应补益脾胃,鼓舞卫阳,再合药力,二者共祛外邪,方能达到扶正驱邪治疗效果。

对于此证多汗者,常用玉屏风散治疗,意在补脾胃,强卫气,敛汗液,驱外邪,有良好的疗效。

2

气血不足证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酸楚不适,屈伸不利或挛急,劳则加重,或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肉萎缩,或麻木,气短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常用生*芪30g,*参15g,五加皮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20g,丹参20g,鸡血藤30g。

注重气与血的关系,认为痹病成因主要在于气血经脉不通,痰瘀凝滞,关节、肌肉、筋骨失于濡养而致,气与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少则脉不充,干涸脉道,血不能流而成瘀;气少则脉无力,匮乏之气不能推动血行亦可成瘀,更有气少而滞,自不能行者乎;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生互用,气能化血,血能生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3

肝肾阴虚证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僵硬或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关节局部发热,五心烦热,或时有躁烦,口干不欲饮,或大便干,小便*,舌红苔薄或光剥少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

方药常用生地15~30g,玄参15~25g,白芍20g,麦冬10g,知母10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痹病日久必伤阴,或素体阴虚之人发病更耗阴液。

肝者体为阴,藏血也;肾者藏元阴也,五脏六腑阴液耗伤进程的最后阶段必然是肝肾阴虚,与其接枝分茬,不如培植主干,肝肾的阴血充盈,才可以源源不断地润泽其他脏腑经脉。运用滋补肝肾的方法治疗痹病,是中医“治未病”中“未病先防”、“知病防变”理论在治疗痹病中的应用。

4

肝肾阳虚证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关节发凉,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腰膝酸软,甚则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舌淡或淡暗体胖,苔薄或腻,脉沉细。

治则:温补肝肾。

方药常用鹿角胶10g,补骨脂15g,鹿衔草15g,杜仲10g,川断15g,狗脊15g,巴戟天15g。

妇人产后多虚,罹患痹病者为数不少,对此类患者施以补益气血尤为重要。可用玉屏风散加养血药,或用八珍汤加少量祛风湿之品治之。

(1)湿热盛:当分湿热孰重。热重于湿者选用水牛角、玄参、丹参、生地、木通、生薏苡仁、白茅根、青风藤等;湿重于热者,选用生薏苡仁、赤小豆、汉防己、藿香、牛膝、地龙等。

(2)寒湿盛:选用苍术、防风、麻*、细辛、附子、羌活、桂枝等。

(3)风湿盛:选用独活、桑枝、海桐皮、秦艽、青风藤、羌活、威灵仙等。

(4)瘀血:选用桃仁、乳香、没药、地龙、赤芍、穿山甲、全蝎、乌梢蛇、蜈蚣等。

(5)痛甚:偏寒选用附子、细辛、乌头;偏热选用马钱子、白芍。

风、寒、湿邪易伤阳气,痹病日久不愈,必然耗伤元阳;热痹日久损伤阴液,阴伤至甚必然损及阳气,所以痹病晚期,必见肝肾阳虚。热痹之人,虽然关节红肿热痛,但病人全身仍然恶风寒,加衣盖被关节疼痛减轻,而大汗澿湿被褥,口苦,咽干,便燥,手足心热,去被而感身紧、关节疼痛加重,此皆因肝肾阳虚,不能固表者是也。所以谢老在治疗风湿病晚期的病人时,既注重补阴,又注重补阳,问其如何偏取时,谢老答曰:“关键在于调和阴阳,使其平衡。”

妇人产后,气血大伤,表虚不足,无以御邪内侵;里虚不能阻挡,邪气长驱直入,甚至深达脏腑,因虚而无力驱邪,因而缠绵不去。此时急当扶正,补益气血。谢老在治疗产后痹时除常用玉屏风散、八珍汤外,还善用桂枝茯苓丸。在扶正培本的同时还要依据邪气的偏盛选用相应的祛邪药物。

二、祛湿健脾

痹病长期不愈,从病邪的角度来看,是由于湿邪不去。风可骤散,寒亦可速温,唯湿难以快除。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多夹湿,轻者肌肉重着,重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治疗上除湿之法不可偏废,根据病性和病位,可采用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温通,或敷法等。

临证治疗浮肿、关节肿胀者,用防己茯苓汤加薏苡仁30g,白芥子10g,适当配合其他药物,数剂之后,常见肿消痛减。

主张把健脾放在首位,如用四君子汤、平胃散、胃苓汤之属加减变化。加苍术、薏苡仁、防己燥湿消肿;羌活、秦艽、防风祛风燥湿,此法为治湿之本,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各有所归。

痹病之所以难愈,气血之所以不行,痰瘀之所以成滞,皆因湿邪作怪。脾为中焦,主运化水谷,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水湿泛滥,聚液成痰,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其所养而发痹病。更有湿邪易伤害脾阳,且为阴邪,其性黏腻,使痹病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甚至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痹。

看到湿邪在痹病外感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脾胃在脏腑之中与湿邪的关系,提出治疗痹病要重视祛湿健脾法的临床应用,称该法是治疗风湿病中湿邪的关键。

三、利咽解*

治痹过程中,曾观察到有些痹病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关节肿胀反复发作,仔细诊察发现其中不少人都有咽部红肿的表现。此为病情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治痹之剂中要加入玄参、麦冬、桔梗,甚则加入山豆根、板蓝根、牛蒡子、射干、锦灯笼等利咽解*之品。尤其咽部鲜红肿甚者,更应先治咽再治痹,临床效果方可明显改善而且稳定。

外感既是风湿病的病因,同时又因为久痹耗伤气血,正气不足,久痹之人而易复感,是痹病加重的原因。即使西医也认为风湿病是免疫系统疾病,感染可能为其病因,并可以加重病情,使疾病复发,风湿病人自身以及治疗风湿病的西药均可使病人抵抗力下降而易感染。

收听完整版课程,请下载明医APP,收听明医微课丨谢海州: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三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谢海州治痹的临床经验总结之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