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相当于西医月经失调中的月经过频。
月经先期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提前l~2周,连续2个周期以上,并非偶然一次。也可伴有经量、经色、经质等改变。
·若月经周期提前十余日一行者,需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若月经提前同时伴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时,则应与崩漏鉴别。
月经先期辨证分析
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迫血行,血海不宁;也有由于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安,使月经提前来潮者。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经色、经质和经量的改变,结合舌、脉,辨其属虚、属热、属瘀。一般经色淡、质稀、唇舌淡、脉弱者,属气虚;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唇舌红、脉数者,属血热;经色瘀黯有块、舌黯、脉弦(或涩)者,属血瘀。
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时的调治,按其证候的属性,或补气,或清热,或化瘀,以调理冲任。
月经先期辨证论治
气虚型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补气摄血调经。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参25克,北*芪15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6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龙眼肉15克。水煎服。
若兼见腰骶酸痛、夜尿多者,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原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菟丝子、熟地*、山茱萸、续断、杜仲之类,以补肾固冲。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克,开水送服。为兼肾虚者,也可早、午服归脾丸,晚上服六味地*丸或金匮肾气丸。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I.血热
实热型
月经提前,经量较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浓。或面红口干,心胸烦躁,大便干结,溺短赤。舌质红,苔*,脉数。
清热凉血调经。
主方清经散(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牡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青蒿10克,*柏10克,茯苓20克,桑叶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水煎服。
如若月经提前,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热之征,治宜清肝解郁调经,可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虚热型
月经提前,经量少或多,色红较鲜。或伴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养阴清热调经。
1.主方两地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生地*20克,地骨皮15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阿胶15克(烊化),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山茱萸15克,龟板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六味地*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连续服食1-2个月。如虚火较明显者,亦可改服知柏地*丸。
Ⅱ.血瘀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小腹胀痛,或有症瘕。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或兼涩。
活血化瘀,调经固冲。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加减
处方:桃仁15克,红花6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益母草30克,海螵蛸15克,茜根15克,山楂15克,续断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益母调经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1~3次。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日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几个月提前又出现一次推后,也可连续几个月推后又一次提前,无一定规律,故《景岳全书·妇人规》称之为“经乱”。相当于西医的月经失调。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推后七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的异常。
·本病的经量一般不多,经期不长。为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时,应与崩漏相鉴别,也可发展为崩漏。
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血海蓄溢失常。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肾虚,或肝肾因病发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分辨肝郁或肾虚。治法重在疏肝补肾,调理气血冲任,使气血和调,冲任安和,周期恢复正常。
月经先后无定期辨证论治
肝郁型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有块,或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善叹息,嗳气食少。舌黯红,苔薄白或薄*,脉弦。
疏肝理气调经。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薄荷9克,郁金15克,香附子12克,山药30克,益母草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逍遥丸,每次1丸,(小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肾虚型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淡黯。或腰骶酸痛,夜尿多,头晕耳鸣。舌淡黯,苔薄,脉细尺弱。
补肾益血调经。
1.主方
(1)固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佛手散
处方:*参20克,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20克,远志6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川芎9克。水煎服。
(2)若肝郁肾虚,则肝肾同治,方选定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
处方:菟丝子20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苓20克,山药30克,柴胡10克,炒荆芥9克,山茱萸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如在初潮后一二年或更年期,经期时有延后,并无其他证候者,是生理现象,不属本病。月经后期又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相当于西医的月经失调、月经稀发。
月经后期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又未超过6个月,并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突然延后,应注意是否妊娠;兼见有少量阴道出血或腹痛时,应排除早孕期妊娠疾病,如异位妊娠、流产、葡萄胎等。
·与“并月”、“居经”的鉴别,在于前者有规律,无不适,而后者无规律,伴有其他症状。
·月经后期如伴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可根据需要做妇查或妊娠试验以助诊。
月经后期辨证分析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营血亏损,或阳虚生化失期,以致经血来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实者气滞血亦滞,或寒凝而血瘀,以致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发为月经后期。
本病的辨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辨其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后期、量少、色淡、小腹冷痛或绵绵痛者,属寒属虚;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是调整月经周期,以温经养血、活血行滞调经为主,应着重于平时治疗。
月经后期辨证论治
血虚型
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红,无血块,或小腹绵绵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心悸少寐。舌淡红,脉细弱。
补血调经。
1.主方大补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参20克,山药3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杜仲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炙甘草6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2克,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水煎服。
若兼气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温者,可选用归地滋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当归,熟地*,鹿角霜,*参,白术,桑寄生,枸杞子,山茱萸,香附子。
2.中成药
(1)当归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血寒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温经散寒调经。
1.主方温经汤(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参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肉桂5克(煽服),莪术12克,牡丹皮15克,牛膝20克,甘草6克,艾叶15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为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加炮姜。
虚寒型
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暗,质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弱无力。
温肾扶阳,祛寒调经。
1.主方艾附暖宫丸(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加减
处方:艾叶15克,香附子10克,当归15克,续断15克,吴茱萸12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芪15克,熟地*15克,肉桂5克(煽服),益母草30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附桂理中丸,每次l丸,每日服2次。
气滞型
月经延后,经量少或多,经色黯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舌质暗红,或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理气活血调经。
1.主方乌药汤(李杲《兰室秘藏》)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台乌15克,香附子10克,木香10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甘草6克,生地*15克,赤芍、白芍各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逍遥丸,每服1丸,每日3次;或每次6克,每日3次。
(2)木香顺气丸,每次1瓶,每日2次。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一般认为经量少于30毫升,相当于西医月经不调中的月经稀少。
月经过少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也有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为本病的诊断要点。本病常为闭经的前驱表现。
·月经过少可与月经周期异常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少或月经后期量少。
·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可参照本病论治。
·月经过少的诊断,一般是指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一贯月经正常,突然月经过少者,应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所表现的少量阴道出血,必须进一步做有关检查以鉴别。
月经过少辨证分析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匮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经过少;也有气血来源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虚,经血乏源而月经过少者。实者或因血瘀,或因痰湿,邪阻胞脉胞络,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质稀、腹无胀痛者,为虚;经色紫黯、夹血块、腹痛者,为血瘀;经色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属于先天不足者,经水素少;后天损伤者,则经水逐渐减少。骤然经量减少者,则多为实证。亦有突然大病亡血,而致血枯经少、甚至经闭者。
·本病虚证多,实证少。故治疗重在滋肾养血,充养天癸,使任通冲盛,血海满溢。即使是瘀滞或痰湿,慎不可过用攻破,以免重伤气血,使经血难复。
月经过少辨证论治
肾虚型
经量素少,或病后或反复流产后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淡黯质薄。腰酸膝软或足跟痛,或头晕耳鸣,或少寐多梦,或阴中干涩。眼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红少苔,脉细弱或沉细尺弱。
补肾养血调经。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菟丝子20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茯苓30克,香附10克,巴戟天15克,肉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紫河车15克。水煎服。
若偏于肾阴虚者,选加二至丸、生地*、玄参。若偏于肾阳虚者,选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
2.中成药
(1)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偏肾阳虚或肾阴阳俱虚。
(2)六味地*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肾阴虚。
血虚型
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是两天,经量涩少。经色淡无块,伴有面色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弱。
养血调经。
1.主方滋血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山药30克,北*芪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养血当归精,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养血补肾汤(刘熙*《湖北中医杂志》.6)
处方:当归、鸡血藤、丹参、炙*芪、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各15克,川芎、甘草、熟地*各10克,木香6克。
(2)化裁四物汤(张作超《广西中医药》.9)
处方:当归9克,川芎4克,熟地*15克,仙茅根15克,淫羊藿12克,鹿角胶10克(烊化),香附子12克,紫河车15克,益母草12克,鸡血藤15克,巴戟天15克,北*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虚、血虚两证型虽不相同,但由于肾虚,精不足以化血,血虚不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因此,临床上常在补肾中佐以养血,或在养血中又佐以滋肾,使精充血足,经源充盛,而经水自调。
血瘀型
经行涩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小瘀点,脉细或弦涩。
活血化瘀调经。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熟地*20克,桃仁15克,红花6克,益母草30克,鸡内金12克,香附子12克,丹参20克,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益母调经丸,每次10丸,每日3次。
(2)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
痰湿型
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月经常后期或稀发。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细。
化痰燥湿,温肾健脾。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苍术10克,香附子12克,枳壳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参20克,破故纸15克,淫羊藿10克,当归15克。水煎服。
月经过少其他疗法
1.月经过少针灸治疗:温针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穴。每次取3。4个穴,每穴灸1。2壮,灸后留针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期暂停。
2.月经过少饮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煲汤。饮汤食肉,每日1次,连服数日。适用于虚证月经过少者。
·益母草30—50克,鸡蛋2只,加水适量共煮。去渣,剥壳取蛋,加少量红糖再煮片刻,饮汤吃蛋。每日1次,连服数日至经来。适用于血瘀月经过少者。
3.月经过少推拿按摩疗法腰骶部按揉数次,再以双手拇指点按肾俞、命门、八髎穴,至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再提拿肾穴数次。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宜于经期前后施行。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也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毫升为适宜超过毫升为月经过多。本病可同时兼见月经周期或经期的异常。本病相当于西医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月经过多诊断要点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又能自然停止,是本病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可以周期正常,或同时兼见周期提前、推后或经期延长。
·如经量特多,经期延长时,应注意可能发展为崩漏。
·月经过多,应作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确定有无子宫肌瘤。如属上环后出现月经过多,应注意节育环的位置或其副作用。
月经过多辨证分析
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血热迫血妄行,或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
本病应根据月经的色、质,结合脉证,辨别虚、热、瘀。一般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气虚脉证者,为气虚;量多,色紫或深红者,多属血热;量多、色紫暗有块,伴有腹痛者,多为血瘀。治疗时着重辨证止血,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宜用安冲固冲,调经治本之法,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月经过多辨证论治
气虚型
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自光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怔忡,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弱。
补气摄血固冲。
1.主方举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北*芪20克,*参30克,白术15克,升麻15克,炙甘草9克,何首乌20克,阿胶15克(烊化),海螵蛸15克,茜根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选加炮姜炭、破故纸、鹿角霜,以温经固冲止血。如血块较多,小腹痛或有子宫肌瘤者,选加三七片、失笑散、荔枝核、七叶一枝花,以化瘀止血止痛。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2)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二稔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岗稔根50克,地稔根30克,续断15克,制首乌30克,*参30克,白术15克,熟地*15克,棕榈炭12克,炙甘草9克,桑寄生30克,赤石脂20克,功能益气养血止血,主治崩漏及月经过多属气虚者。
血热型
经来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有心烦口干渴,便结,溺*。舌红,苔*,脉滑数。
清热凉血止血。
1.主方
(1)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熟地*各15克,*芩15克,*柏10克,白芍15克,山药30克,续断15克,甘草6克,地榆30克,藕节30克。水煎服。
(2)若血热出血过多,则气随血伤,热随血泄,证见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懒言少寐等,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参、炙甘草。
处方:白术20克,北*芪30克,*参30克,炙甘草9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海螵蛸15克,茜根15克,续断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紫地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1瓶,每日3次。
血瘀型
经来量多,色紫黯,有血块,或伴有小腹疼痛,或月经期长,持续难净。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活血化瘀止血。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五灵脂10克,蒲*10克,马鞭草15克,鹿衔草15克,三七末3克(冲服),益母草30克,海螵蛸15克,茜根15克,*参20克,何首乌20克。水煎服。
临床还要根据血瘀偏寒、偏热、偏气滞的不同,随证加减。如有子宫肌瘤者,宜参照“症瘕”等论治。
2.中成药益母草流浸膏,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三七末3克,开水冲服,每日1-2次。
月经过多其他疗法
月经过多针灸疗法
主穴:隐白、大敦、三阴交、关元。多用艾条悬灸。隐白、太敦也可用小炷直接灸,疗效更好。
阴痒
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称为阴痒,也称阴门瘙痒。阴是指阴部,包括外阴、阴道、肛周及股阴,以外阴为多。痒是一个自觉症状,常伴有带下异常。故阴痒一证与带下病常同时兼见,故应互参。阴痒是一个症状,很多全身性、局部性的疾病均可发生阴痒。西医的“外阴瘙痒”可与阴痒互参施治.
阴痒的诊断要点
1.以自觉阴痒为诊断依据。
2.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检查,以了解阴痒的病因。若外阴奇痒,尤以夜间为甚,白带*绿色,稀薄呈泡沫状,阴道口粘膜潮红充血,后穹窿及阴道壁有小出血点者,白带涂片可找到阴道滴虫,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外阴奇痒,白带多,呈豆腐渣状,大小yin唇红肿,表面有白膜,不易擦去,镜检可见霉菌,诊断为念珠性阴道炎;阴痒并见大小yin唇、yin蒂色素变白,可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瘙痒,血痂或青斑,找到阴虱及虫卵者,则为阴虱;也有自觉阴部干涩而痒,阴部外表干燥不润者,多为肝肾不足,生风化燥所致。若肥胖阴痒难愈者,要注意排除糖尿病。阴痒的兼症不同,病因各异,务必详察,细加鉴别,方可无误。
阴痒的辨证分析
阴痒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湿、热、*、虫邪,以及肝、肾、脾功能失调,侵扰阴部,或阴部肌肤失养所致。
阴痒的辨证:风胜作痒,走窜如虫爬;风热多红肿;风寒多变白变厚;生风化燥常干涩;湿胜作痒,浸淫流液,带下量多而阴痒。另外,热胜作痒,灼热或溃烂疼痛;虫淫作痒,奇痒如虫爬,带下色深质稠有臭。阴痒的治疗,着重去湿清热杀虫以及调理肝、肾、脾功能,本着“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阴痒的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型
阴痒,甚则痒痛,灼热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如脓,或*白、*赤相兼,或呈腐渣样,多有臭气。心烦少寐,口苦口干,胸闷不适,纳欠佳。舌红或边红,苔*,脉弦数。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30克,生薏苡仁30克,*柏10克,赤茯苓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滑石20克,苍术12克,苦参15克,茵陈20克。水煎服。
如肝经湿热,热重于湿,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结溺*,舌红苔*,脉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
本型应以外治法为主,详见“带下病”外治法。最好是内服、外洗、阴道纳药系列治疗。
肝肾阴虚型
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不多,色赤白相兼。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腰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主方知柏地*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柏10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茱萸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何首乌20克,乌梢蛇15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
阴痒的外治法
1.阴痒证,尤实证阴痒,应以外治法为主,以阴道冲洗、熏洗、纳药系列治疗,详见“带下病”外治法。
2.虚证阴痒,以内治为主。如属老年性阴道炎,可配合外治法。
3.如属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白色病损)所致阴痒者,须按该病治疗,外治用中药熏洗盆浴,药以温肾散寒、活血祛风为多。
处方: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30克,大*30克,荆芥30克,*精30克。煎水熏洗盆浴,每日l剂,复渣再用,连用20日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用3-6个疗程。并要观察病情变化,排除“外阴癌”。
4.如为阴虱阴痒者,须首先剃光阴毛,然后用中药百部煎坐盆。
处方:百部50克,苦参30克,大*30克,地肤子30克。煎水坐浴,每日1次。
阴挺
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者,称为阴挺,又称阴挺下脱、阴菌或阴痂。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阴挺包括了西医所称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本节主要讨论子宫脱垂。
阴挺的诊断要点
1.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作为诊断标准。
2.根据脱垂的程度,子宫脱垂分三度:
·I°子宫颈下移至处女膜阴道口内,但不越出阴道口。
·Ⅱ°A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B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大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Ⅲ°整个宫体脱出阴道口外,全部阴道壁外翻。
一般认为I°及Ⅱ°A可服中药治疗,Ⅱ°B及Ⅲ°常须手术治疗。
阴挺的辨证分析
阴挺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多产、产伤等,导致中气下陷或肾虚不固,使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治法应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
阴挺的辨证论治
气虚型
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自觉小腹下坠,有物从阴中脱出,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尿频,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补气升提。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呆《脾胃论》)加味
处方:北*芪5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6克,*参30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或用金樱子根),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升陷汤(龚其恕《浙江中医杂志》.4)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5克,*芪60克,桔梗10克,知母15克,*参60克(重者用红参15克,另炖后兑人)。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
(2)老南瓜蒂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老南瓜蒂6个。将瓜蒂对剖开,煎取浓汁顿服。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
(3)托垂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升麻4克(研末),鸡蛋1只。在鸡蛋顶端钻一个*豆粒大小的圆孔,把药末放入鸡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小块,蘸水将蛋孔盖严。然后将蛋放蒸笼内蒸熟,去壳内服。每天1次,10日为1个疗程;间隔2日,再服第2个疗程。
肾虚型
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膝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补肾固脱,佐以益气。
主方大补元煎(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参3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炙甘草9克,山药30克,北*芪30克,白术15克,金樱子30克,菟丝子20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宫常脱出阴道口外,摩擦损伤,局部出现红肿溃烂,*水淋漓,带下色*量多,或如脓有臭气,此时必须先清利湿热,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此汤外洗,再喷撒喉风散合珍珠层粉,以清热解*生肌。局部症状改善后,按各型施治,或行手术治疗。
阴挺的其他疗法
1.阴挺的针灸治疗
(1)气虚者,取督脉、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法并灸。取穴: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
(2)肾虚者,宜调补肾气,固摄胞宫,取任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穴:关元、子宫、照海。
2.阴挺的饮食疗法
·北芪升麻乌鸡汤:乌鸡1只,宰好去肠杂洗净,再将北*芪30克、升麻15克纳入鸡腹中,然后加水毫升及调料适量,隔水炖烂。食肉饮汤,隔日一料,连服多日。肾虚明显者,也可加入巴戟天肉30克。
·猪肠巴戟汤:猪大肠克,巴戟天30克,升麻9克。将大肠治净,升麻、巴戟天一起纳入大肠内,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调味后分次吃肠喝汤。每周2~3次,连服3周。
·乳鸽北芪杞子汤:将乳鸽宰净切块,加入北*芪、枸杞子各30克,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去药渣饮汤吃鸽肉。隔日1次,连服10-15次。
3.阴挺的预防与调护
·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可大大降低阴挺的发病率。
·实行新法接生,及时修补裂伤的会阴。
·产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俗称宫外孕。若宫外孕未经治疗,孕卵死亡与内出血的血块机化形成包块转为慢性者,称为陈旧性宫外孕。中医古籍没有宫外孕的病名,而近代中医药治疗宫外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始,中医已通用“异位妊娠”或“宫外孕”之病名。
最常见的异位妊娠为输卵管妊娠,约占90%。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其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等不尽相同。本节仅以输卵管妊娠为例,作有关讨论。
异位妊娠的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腹痛:几乎所有的患者主诉腹痛,常突然发生下腹一侧的刺痛或撕裂痛。往往伴有肛门坠胀便意感;未破损时,下腹一侧隐痛。严重者可伴有头晕眼花,冷汗出,甚至休克,乃为腹腔内出血所致。
(2)停经后阴道出血:约70%-80%的患者主诉有停经史。无停经史者可能出血正好发生于下次月经前或月经期,误将宫外孕的出血视为末次月经所致。典型的输卵管妊娠停经时间,多为6~8周。出血常少量暗红,也有约5%可有大量的阴道出血;部分患者可排出完整的蜕膜管型。
(3)常有附件炎或不孕症史。
2.检查
(1)妇查:阴道内有少量暗红血液;子宫颈着色,有明显的举痛、摇摆痛;子宫体略大而软,较停经月份小,内出血多时子宫有飘浮感;子宫一侧可扪及不规则的软性包块,触痛明显;后穹窿饱胀,触痛。如为陈旧性宫外孕,有未经治疗的宫外孕史,可在子宫直肠窝触及半实性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日久包块机化变硬。
(2)尿HCG测定:数值上升较慢且偏低,也仅50%一87.5%为阳性结果。
(3)后穹窿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液较暗,放置6分钟不凝固,便可明确诊断。但阴性者也不能排除本病。
(4)B超检查:宫内无胎囊(孕6周后),宫外见到孕囊或胎芽或附件有囊性块物。
3.子宫外孕必须与下腹疼痛或有出血的痛证相鉴别
异位妊娠的辨证分析
异位妊娠一旦确诊,现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是输卵管妊娠已破裂合并出血性休克。即使未破裂,也应做好手术准备。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确切疗效来看,异位妊娠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实证。导致少腹血瘀的病因,或因患者宿有少腹瘀滞,胞脉胞络不畅,使孕卵运行受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输送孕卵乏力而迟缓,致令孕卵停留于子宫体腔之外,影响胞脉、胞络、气血的流畅和胚胎自身的发育。血气不和,日久胀破脉络,血溢于内,离经之血或离宫之胚流人少腹,便形成少腹血瘀之证。若脉络大伤,则血崩于内,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变生厥脱之危急重证,或瘀积日久不散,发为少腹血瘀之瘕瘕。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辨清未破损或已破损。未破损指宫外孕尚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已破损根据破裂后的症状,可有休克型、不稳定型和包块型之分。中医治疗总离不开活血化瘀为主,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
异位妊娠的辨证论治
I.未破损
可有停经和早孕反应,下腹一侧隐痛或有少量阴道出血。妇查或B超探查为宫外妊娠征。
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主方宫外孕Ⅱ号方(山西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蜈蚣2条。水煎服。
应用本方外,首先应加强杀胚。可以同时用天花粉针剂;如对天花粉素过敏不能用时,应及时手术。
Ⅱ.已破损
休克型
下腹一侧突发撕裂样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或测不到,脉微欲绝,并有腹部及妇查阳性征。
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方丽参针或参附汤或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合宫外孕I号方
处方:(1)高丽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毫升中静脉点滴。
(2)人参10克,熟附子1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乳香、没药各10克。急煎服。
(3)立即输氧、输液及输血等抗休克抢救,并早期治疗和预防腑实证的发生。在抗休克时,即准备手术治疗。
不稳定型
休克病情好转,腹痛拒按,下腹有压痛和反跳动,可扪及包界不清的包块,或少量阴道出血。血压较稳定或有波动;脉缓略弦。
活血化瘀。
主方宫外孕I号方(山西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参30克,北*芪20克,花蕊石20克,五灵脂9克,蒲*9克,三七末3克(冲)。水煎服。
如有再次休克的可能,则按休克型处理。
包块型
宫外孕破损时间较长。腹痛逐渐消失,阴道出血停止,下腹胀坠。妇查一侧附件可有不规则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脉细涩略弦。
破瘀消症。
主方宫外孕Ⅱ号方(山西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丹参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鳖甲20克,香附子12克,北*芪20克,当归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配合腹部外敷双柏散以及复方毛冬青灌肠液保留灌肠,有促进包块消散之功效。
异位妊娠的其他疗法
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宫外孕又有新的进展,从外科手术治疗改变为内科保守治疗。例如,在B超指引下输卵管内注射药物杀胚,或在腹腔镜直视下输卵管内注射MⅨ,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羊水过多
妊娠4—5月后出现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为子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即西医所说的羊水过多。妊娠羊水量随孕周而增减,超毫升为过多。羊水量在数天内急剧增多,称急性羊水过多。多发生在妊娠4—6个月。多数患者的羊水在数周内或更长时间逐渐增加,称慢性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的诊断要点
·妊娠中后期,短期内腹大异常,腹皮绷紧而发亮,胸膈胀满,小便短少,严重者喘息不得平卧,可作为本病的诊断要点。
·腹部检查腹胀大异常,腹部触诊有液体震动感,胎位不清,胎心音遥远或听不清。临床认为羊水过多往往畸胎多、双胎多,文献报道有22%~43%的畸胎发生率。故必须B超等助诊,了解羊水和胎儿等情况。如明确诊断为畸胎者宜引产终止妊娠,若未发现畸胎,可服中药治疗。
·子满必须与子肿及双胎相鉴别。
羊水过多的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是孕妇脏气本弱,因孕重虚,土不克水,水渍于胞。临床辨证多为脾虚所致;治宜健脾行水,养血安胎。
羊水过多的辨证论治
脾虚型
妊娠中后期,短时间内腹大异常,腹皮绷紧发亮,膈胀满,喘息不得平卧。纳呆,尿少。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沉缓滑。
健脾行水,养血安胎。
1.主方白术散(蔡玉美《全生指迷方》)加减
处方:白术30克,茯苓30克,茯苓皮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6克,生姜片15克,泽泻15克,北*芪30克,北杏仁12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
如气促甚者,加桑白皮、紫苏子、龙骨、牡蛎。气虚明显者,加*参、大枣。兼肾阳虚者,加熟附子、桂枝以温阳化气行水,配以续断、杜仲以安胎。尿量不多者,加车前子、防己,利尿行水。
也可选《千金要方》鲤鱼汤或《金匮要略》防己*芪汤加减
2.单方验方羊水多退肿汤(赵松泉验方)
处方:桑白皮、大腹皮、冲天草、天仙藤、石莲子、续断各10克,茯苓皮、冬瓜皮、抽葫芦、白扁豆、山药各15克,绵茵陈10克。水煎服。
先兆子痫、子痫
怀子而病痫,名子痫。子痫发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孕妇突然眩晕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称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是由先兆子痫发展而来。先兆子痫往往出现子肿、子晕的病证,并见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上腹不适、胸闷呕恶、面浮肢肿等。检查可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三大症状(或居其二),称“先兆子痫”。中医称妊娠痫证,实际上包括了先兆子痫及子痫。先兆子痫与子痫是一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本病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西医称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课题。
先兆子痫、子痫的诊断要点
·先兆子痫是在子晕、子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不适等。检查可见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三大症状或居其二。
·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诊断为子痫,是最危重的阶段。
·应与癫痫及厥证相鉴别。
先兆子痫、子痫的辨证分析
孕妇肝肾或脾肾素虚,因孕重虚,阴血益亏,肝失濡养,则肝阳上亢,亢极风动;或水不济火,心肝火盛。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痫。或聚湿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脏腑失养发为子痫者。此病以脏腑虚损、阴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子痫重在预防,在子肿、子晕、先兆子痫阶段应积极治疗,防止发展。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性命,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先兆子痫、子痫的辨证论治
阴虚肝旺型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腰酸,口干咽躁,烦躁不安,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有裂纹,脉弦滑数。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主方杞菊地*丸(董西园《医级》)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加味
处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茱萸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2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石决明30克,钩藤15克。水煎服。
脾虚肝旺型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体浮肿,头晕目眩或头麻头重,胸闷泛恶,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胖,脉缓滑或弦滑。
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主方白术散(蔡玉美《全生指迷方》)加味
处方:白术30克,茯苓30克,大腹皮20克,陈皮6克,生姜皮15克,石决明30克,白芍2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两个证型为先兆子痫阶段。
肝风内动型
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1~2日,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躁不安,颜面潮红,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甚则昏不知人。舌红或绛,苔薄*,脉弦滑数。
平肝熄风止痉。
主方羚羊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羊角粉3克,钩藤30克(后下15分钟),桑叶15克,杭菊花15克,川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草6克,全蝎1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
对昏迷不醒者,可鼻饲给药。或救醒后再服。
痰火上扰型
妊娠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胸闷泛恶,忽然倒仆,全身抽搐,口噤,昏不知人,气粗痰鸣。舌红,苔*腻,脉弦滑。
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主方万氏牛*清心丸(万全《痘疹世医心法》)加减
处方:天然牛*0.3克(冲服),*连9克,*芩15克,栀子15克,郁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9克,全蝎9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各证型,如出现面色黯滞,舌黯有瘀斑,则为挟瘀之征,可在原方中选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如反复抽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的检测,防止酸中*及脏腑功能衰竭。子痫常于抽搐后自然作产,且产程快,必须尽快做好分娩处理。若病情稳定,仍未作产,必要时可终止妊娠,产后仍需预防产后子痫的发生。
先兆子痫、子痫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抽搐者,针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冲。昏迷者,针刺人中、百会、涌泉、风池。
2.预防与调护本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子肿、子晕及出现先兆子痫的各种症候,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子痫。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应做好有关护理。
痛经
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中医痛经一证,虽包括了西医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但以原发性痛经为主。继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还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疗效。
痛经的诊断要点
·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明显的下腹疼痛为主要诊断论据,即“因经而痛”。临床上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表现,把痛经的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
(1)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2)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暂缓。
(3)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尚能坚持工作,有时需服止痛药。
·妇科检查可以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可见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欠佳或过度倾屈等,为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盆腔有器质性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生殖器肿瘤等所致的痛经,为继发性痛经。
·本病应与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证,如异位妊娠、流产等相鉴别。此外,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临证时当详问病史及仔细检查,以资鉴别。
痛经的辨证分析
·痛经是“因经而痛”,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痛经辨证首辨虚实,以实证为多见。可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其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经时小腹剧痛,经色紫黯有块者属实,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者属虚;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痛经还要辨原发与继发。若继发则需结合辨病。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并要掌握“因经而痛”这一时间特点,以经前一周至来经一二天为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痛经的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lO克,赤芍、白芍各15克,桃仁15克,红花6克,枳壳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9克,牡丹皮15克,香附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属肝郁血瘀,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明显者,可选用逍遥散合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如属膜样痛经,则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山楂、鸡内金、肉桂。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宜加强软坚散结化瘀消症,主方中可选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三七末、血竭、鸡内金、蜈蚣;并坚持平时和经期同时治疗。
2.中成药
(1)三七痛经胶囊(罗元恺验方),经前一周始服至来经1~2日。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经严重者,可酌情加大药量或于月经中期后即开始服药。本品对气滞血瘀及寒凝痛经有较好疗效。(张玉珍等《新中医》.1)
(2)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1瓶,每日服3次。来经时服1—3日。
3.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按说明服。
(2)三七末,每次3-5克,每日1-2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
寒凝胞中型
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沉紧。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小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9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干羌5克,肉桂5克(煽服),赤芍15克,没药12克,益母草30克,艾叶15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1剂。
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熟附子、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湿热下注型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质稠,有臭气。舌质红、苔*或腻,脉弦数。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清热调血汤(龚信《古今医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10克,*连9克,香附子12克,桃仁15克,红花9克,莪术12克,延胡索15克,牡丹皮15克,七叶莲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l剂。
如妇查有盆腔炎者,经净后按盆腔炎治疗。
气血虚弱型
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自光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延胡索15克,北*芪15克,*参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开水送服。
肝肾不足型
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滋肾养肝止痛。
1.主方调肝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5克,阿胶15克(烊化),山药20克,甘草6克,台乌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乌鸡白凤丸,每次l丸,每日2~3丸,开水送服。
痛经的其他疗法
1.痛经的针灸疗法
(1)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对实证痛经止痛效果显著。下次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来潮时,每日针灸1次,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按同法治疗。或起针后,再用温和灸10。20分钟。
(2)取八髎穴,用艾卷悬灸30分钟,每日2次,对虚证痛经或虚中夹实痛经有温通止痛之效。
2.痛经的饮食疗法
·益母草30—60克,鸡蛋2只,红糖适量,加水同煮,去药渣,吃蛋饮汤。月经前几日或正值经期,每日1次。对实证痛经有一定疗效。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分量因人而异。对虚证或寒凝胞中痛经可作辅助治疗。
·红蓝花酒方(《金匮要略》):红花克,60度白酒克,浸泡1周。月经前,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连服数日。对血瘀痛经有效。
3.痛经的预防调护
痛经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故必须调节情志配合治疗。同时经期注意适寒温,节生冷。不少痛经治愈后,由于七情内伤,或生活失调,可再复发。
症瘕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症瘕。症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症属血病,瘕属气病。但气血密切相关,症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症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症瘕。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症瘕范围。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本节讨论良性症瘕。
症瘕的诊断要点
·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rr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症瘕的辨证分析
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症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症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症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症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体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症瘕的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尖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行气活血,消症散结。
1.主方香棱丸(严用和《济生方》)合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青皮9克,桂枝9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茯苓20克,土鳖虫12克。水煎服。
如属子宫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贝母、珍珠母,并按平时、经时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情况,随证加减。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或子宫腺肌病,则宜加强化瘀软坚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茯苓,选加水蛭、鸡内金、三七末、当归、九香虫、延胡索。如为慢性盆腔炎之包块,可加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连翘、七叶莲之类。如为输卵管积水包块,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络,加猪苓、透骨消、路路通、泽泻、炮穿山甲之类。
2.单方验方
(1)橘荔散结丸(罗元恺验方,见《新中医》.8)
处方:橘核,荔枝核,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稔根,莪术,制何首乌,*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水煎服。
(2)肌瘤内消丸(王耀程《中医药学报》.2)
处方:山慈姑,夏枯草,射干,海藻,何首乌,远志,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1-3个疗程。
(3)宫症汤(吴定信《中医杂志》.1)
处方:当归、炮穿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牛膝各12克,王不留行、三棱各9克,昆布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痰瘀互结型
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质不硬或略硬不坚。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常后期,或停闭不来。形体多肥胖,胸脘痞满、痰多。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滑。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主方三棱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皮9克,法半夏12克,麦芽30克,浙贝母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海藻15克,赤芍15克,山慈姑15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
如体质肥胖气虚者,加北*芪、*参以健脾益气。如月经后期、闭经,应配合调经之品。
胎萎不长
妊娠四五个月以后,孕妇子宫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而胎儿仍存活者,称为胎萎不长。本病与西医所称“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相同。
胎萎不长的诊断要点
·妊娠中后期,孕妇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B超检查,测量胎儿的各径线,可以助诊。
·胎萎不长要与胎死腹中相鉴别。
胎萎不长的辨证分析
妊娠胎气本乎血气。胎萎不长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血虚弱,不能荣养胎儿而不长;亦有因血寒生化失期或血热伤阴,阴虚血燥不能滋养胎儿而不长者。
本病的辨证着重辨虚实。虚者以气血虚弱为主,亦有阳虚宫寒者;实证可见于血热,亦有兼见血瘀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并应动态观察胎儿长养的情况。
胎萎不长的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妊娠中晚期,腹部增大与子宫底高度明显小于孕月。身体赢弱,面色萎*或咣白,头晕气短,疲乏懒言。舌淡嫩,少苔,脉细弱无力。
益气养血,滋养胎元。
1.主方三才大补丸(《陈素庵妇科补解》)
处方:*参30克,北*芪20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阿胶15克(烊化),艾叶15克,香附子10克,补骨脂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
血虚较甚者,选加何首乌、乌豆衣、枸杞子、*精,以补血滋阴。脾虚纳呆者,去熟地*、白芍,加茯苓、山楂、谷麦芽之类,以健脾消食。
2.中成药
(1)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人参养荣丸,口服,每次1克,每日2-3次。
血寒型
妊娠中晚期,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或胎心音较弱。形寒肢冷,腰腹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温阳散寒,养血育胎。
主方长胎白术散(叶天士《叶氏女科证治》)加减
_处方:白术20克,川芎10克,熟地*20克,阿胶15克(烊化),北*芪20克,当归15克,牡蛎20克,茯苓20克,艾叶15克,补骨脂15克。水煎服。
如肾阳虚,腰冷夜尿多者,加鹿角霜、肉桂,以温肾暖宫。脾阳虚,腹胀纳少者,去阿胶、熟地*,加*参、砂仁、山楂,以健脾益气,行气消食。
血热型
孕中晚期,腹部及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夜梦多,胎动频而不安,便结溺*。唇舌红干,苔少或*,脉滑数。
清热凉血,养阴安胎。
主方凉胎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20克,*芩15克,白芍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桑叶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水煎服。
如属阳盛血热者,加牡丹皮、栀子。阴虚内热者,加山茱萸、知母、麦冬。肝郁化热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
说明:如上述各型中兼见血瘀症状者,选加丹参、益母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之类,以改善血循环,促进胎儿长养。
胎萎不长的其他疗法
1.胎萎不长的饮食疗法
·鸡蛋腐竹糖水:鸡蛋1只煮熟去壳,加腐竹适量同煮,放入白糖调味吃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克,生姜几片,精羊肉克,共煲汤,调味吃肉饮汤。
·牛服杞子汤:牛服克、枸杞子20克,共煲汤调味后饮汤吃肉。
2.配合静脉点滴能量合剂,并服维生素C、叶酸等,亦可定时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胎儿的内环境,促进胎儿发育。
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以后,阴道出现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称为胎漏,也称漏胎或胞漏。若怀孕后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则称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为堕胎、小产之先兆,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胎漏、胎动不安的诊断要点
·怀孕之后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感或阴道少量出血,为诊断依据。若单纯出血者,为胎漏;以上四大症俱全或俱备四大症之二症以上者,可诊为胎动不安。
·妇科检查,若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宫口未开,妊娠试验阳性,B超可有胎心或胎动者,胚胎存活。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的主要症状是怀孕后出现阴道出血和腹痛,可伴有轻重不一的腰酸、下坠感。但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除不同类型的流产需鉴别外,还需与妊娠早期其他出血、腹痛性疾病作鉴别。因为除先兆流产需安胎,且中医药疗效较优胜外,其他疾病常需手术治疗,务须明确诊断。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胎元不固。导致胎元不固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肾虚、气血虚,以致系胎、固胎、养胎之精、气、血亏乏,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实者,常因血热、血瘀,而致养胎、载胎之气血失调,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本病的辨证着重从阴道出血的色质及全身症状、舌脉,辨脏腑、气血虚实。本病的治法以安胎为主。如若病情发展,胎元已殒者,则需从速下胎以益母。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
肾虚型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如黑豆汁,或少许血性物。腰膝酸软,腹痛下坠,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反复自然流产史,孕后又出现上述诸证。眼眶黯,面斑黯黑,或环唇暗。
舌淡胖或淡黯,苔白,脉沉滑,尺弱或沉细滑。
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1.主方寿胎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菟丝子20克,桑寄生15克,续断15克,阿胶15克(烊化),*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何首乌20克,杜仲15克,益智仁15克。水煎服。
如偏于肾阴不足者,太子参易*参,山药易白术,加二至丸、山茱萸、熟地*,以滋养肝肾。若阴道出血量较多,时间较长者,加仙鹤草、地榆、黑荆芥、鹿角霜之类。腰痛明显者,可加金狗脊、台乌。腹痛较甚者,加香附、砂仁。以行气止痛。夜尿多,加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以补肾缩小便。大便干结难解者,加熟地*、肉苁蓉、火麻仁之类,以润肠通便。
2.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吉林参10克,炖服。隔日1次,连服1-2周。
(2)安胎合剂(梁玉屏《湖北中医杂志》.2)
处方:*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20克,制何首乌15克,炒杜仲15克,菟丝子10克,桑寄生15克,续断10克。水煎服。
(3)补肾安胎饮(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菟丝子、续断、杜仲、狗脊、益智仁、补骨脂、*参、白术、阿胶(烊化)、艾叶。水煎服。
气血虚弱型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腰酸,小腹空坠。面色自光白无华或萎*,神疲肢倦,心悸气短,肢软乏力,或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细滑。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1.主方胎元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合寿胎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处方:*参20克,当归10克,杜仲15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菟丝子20克,桑寄生15克,续断15克,阿胶(烊化)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血热型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腹痛,面赤心烦,口于咽燥,或五心烦热,便结溺*,或有低热不退。或孕期患热性病。舌红,苔*或少苔,脉弦滑数。
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熟地*各10克,白芍15克,山药30克,续断15克,*芩15克,自术15克,桑寄生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冬桑叶15克。水煎服。
说明:如同时合并有热性病,如感冒高热、肺炎或肠痈等,还要针对各病进行治疗,采取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施治。
血瘀型
孕期跌仆闪挫或手术创伤后,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黯滞,或无出血,仅觉腰酸、腹拘急而痛。或孕前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包块等j蔽瘕病史。面色晦黯,或烦躁易怒,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苔薄白,脉弦滑。
益气和血,活血安胎。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三七末3克(冲服)、益母草15克,*参20克,何首乌20克。水煎服。
如属外伤,则要辨明受伤情况,灵活用药。如属子宫肌瘤等症瘕动胎,则可选加荔枝核、桔核、鸡内金、桃仁之类,以补肾活血,化瘀散结安胎,并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亦可同时服滋肾育胎丸、桔荔散结丸(罗元恺验方)。
2.单方验方芋麻根30—50克(洗净),生姜5片,煎水服。适用于跌仆闪挫导致胎动不安者。
妊娠肿胀
妊娠五六月后,孕妇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根据肿胀的部位及程度的不同,中医古籍又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子满等病名。子肿与西医的妊娠水肿相同;子满,则属于西医的羊水过多症。
在妊娠晚期,如出现足踝轻度浮肿,而无其他不适者,为常有现象,无需治疗。
妊娠肿胀诊断要点
·妊娠中晚期,出觋肢体面目浮肿者,便可诊断为妊娠肿胀。
·需作尿分析,了解有无蛋白尿,了解有无高血压,及早发现先兆子痫。
·妊娠肿胀需与肾病所致的浮肿相鉴别。
妊娠肿胀辨证分析
人体内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功能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肾居下焦,主化气行水。妊娠肿胀发生的病因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之孕后中晚期胎体渐大,气机升降不利,导致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四末而为妊娠肿胀。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分清受病脏腑。脾虚者,面目四肢浮肿,皮薄发亮,纳少便溏;肾虚者,面浮肢肿,下肢尤甚,腰酸肢冷;气滞者,头面肢肿,皮厚色不变,胸闷胁胀,气逆不安。治疗本病必须治病与安胎并举:脾虚者,治以健脾利水;肾虚者,治以温肾行水;气滞者,治以理气行水,佐以安胎或不犯胎。此外气病与水病不能截然分开,肺、脾、肾功能互相影响。治疗时既要分清脾、肾、肺不同证型,又要灵活掌握气与水,肺、脾、肾之间的关系,在各型中均不离健脾及理气,才能提高疗效。
妊娠肿胀辨证论治
脾虚型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或遍肿全身,肤色淡*,皮薄光亮,按之凹陷如泥。面色发白或苍*,神疲气短懒言,口淡无味,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烂,尿量不多。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缓滑。
健脾行水。
1.主方白术散(蔡玉美《全生指迷方)加减
处方:白术30克,茯苓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6克,生姜皮9克,茯苓皮30克,北*芪20克,扁豆30克,泽泻15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如水肿明显,小便短小者,加猪苓、车前子。脾病及肾,兼肾阳不足者,加桂枝、补骨脂、淫羊藿。若胸闷气促者,加桑白皮、北杏仁、厚朴、苏梗。
2.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戴德英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芪20克,汉防己10克,川椒目10克,车前草30克,泽泻20克,天仙藤15克,香附10克,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水煎服。
肾虚型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肢体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心悸气短,腰酸膝冷。舌淡黯,苔白润,脉沉滑。
温肾化气行水。
1.主方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15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牡丹皮9克,桂枝10克,熟附子9克,北*芪20克,砂仁6克(后下),白术15克。水煎服。
阳虚者不胜寒凉,多去牡丹皮,或不去亦可活血。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以温脾肾,加川椒目以温行利水,加陈皮以健脾行气。
2.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何任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桑寄生9克,杜仲9克,乌药6克,白术12克,*芩6克,天仙藤9克,冬瓜皮15克,陈葫芦壳12克,木瓜6克,带皮生姜2片。水煎服。
气滞型
妊娠中后期肿胀,自足至膝,或至头面浮肿,皮厚色不变,压痕明显。头晕胀痛,胸闷胁胀,甚或气逆不安,小便短少。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滑。
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主方天仙藤散(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天仙藤15克,陈皮6克,香附12克,台乌15克,木瓜15克,紫苏叶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北*芪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水煎服。
如肺气壅塞,气逆不安,头面浮肿者,加桑白皮、北杏仁、桔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大腹皮。头晕且胀,胸胁胀痛,情怀不畅者,加柴胡、佛手、枳壳。
妊娠眩晕
妊娠期,孕妇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或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瞬间即止者,称为妊娠眩晕,又称子晕、儿晕。若妊娠眩晕发生于妊娠中晚期,有可能为先兆子痫。
妊娠眩晕诊断要点
·早孕期突发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头汗出,闭目片刻即止,仍觉头晕疲乏者,为轻症子晕;如孕中后期,自觉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兼头痛,或有水肿者,为重症子晕。后者应测血压及尿蛋白,常为先兆子痫之征。
·如出现血压升高时,需与孕前高血压相鉴别。
妊娠眩晕辨证分析
妊娠眩晕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前人所说的“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和“无痰不作眩”也。孕后,阴血聚以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阳,肝阳易亢化火化风;或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化为痰浊,上扰清窍;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均可发为妊娠眩晕。
本病的辨证以眩晕的性状及伴随症辨虚实。头目眩晕或头痛,面红耳赤,口干苦者,为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重,胸闷痰多,则为痰浊壅盛;头目眩晕,闭目片刻即止,心悸汗出者,常为气血虚弱。治疗本病以养血平肝为主,结合血压及水肿的情况灵活处理。如属子痫之先兆,务必严密观察,及时治疗,以防进一步发展为危重之子痫。
妊娠眩晕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
妊娠期突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片刻即止,继之心悸、疲乏,头汗出,日发数次或数日一次。面色发白无华或萎*,少寐纳差。舌淡嫩,苔白,脉细弱滑。
补气养血。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北*芪20克,何首乌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水煎服。
胃纳差,大便溏者,去熟地*,加山楂、麦芽。心悸不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
肝阳上亢型
妊娠中后期头目眩晕,耳鸣,胸胁胀满,面红目赤,口干苦,甚则头痛,突然昏不知人,顷刻即醒,神志如常。舌红少苔,脉弦滑数。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主方杞菊地*丸(董西园《医级》)加减
处方:枸杞子20克,杭菊花15克,山茱萸15克,生地*20克,山药30克,泽泻15克,茯苓30克,石决明30克,龟板30克,丹参15克,葛根30克:白芍20克。水煎服。
痰浊壅盛型
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泛恶,痰多,口淡或口粘。纳差,或面浮肢肿尿少。舌淡苔白,脉缓滑。
健脾祛湿化痰。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白术20克,天麻15克,陈皮6克,茯苓30克,北*芪30克,炙甘草6克,蔓荆子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
如痰浊较甚者,加礞石、石菖蒲、制胆南星。
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者,古称子淋,或称妊娠小便淋痛。西医所称妊娠期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子淋相同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本病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流产。早孕时合并子淋,选用不适当的抗菌素等又有致畸危险,故需加重视。
妊娠小便淋痛的诊断要点
·孕妇自觉尿频,尿急,尿道刺痛、灼热,便可诊断为本病。大多无发热,亦有发热者。
·尿液分析提示有炎症。必要时检查肾功能。疑淋病性尿道炎者,取阴道分泌物找淋菌。对于反复发作或新婚孕妇患此病者,需检查有无尿道口——处女膜伞或尿道口肉阜等病证。
妊娠小便淋痛的辨证分析
子淋一证,多因于热灼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本病的辨证首辨虚实。实热者,小便艰涩而不利,尿道灼热而痛,溺短赤;虚热者,小便淋沥不爽,溺后尿道刺痛,尿量如常色淡*。治疗子淋以清润安胎为主,务使膀胱气化如常而不伤胎元,苦寒滑利之品应慎用。
妊娠小便淋痛的辨证论治
实热型
孕期突感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短赤;小腹拘急,面赤心烦,口干渴。舌红苔*,脉滑数。
清热泻火通淋,佐以安胎。
主方加味五淋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2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滑石15克,甘草梢6克,土茯苓20克,白芍15克,*芩15克,蒲公英20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
如心火偏亢,口舌生疮,心烦者,选加麦冬、灯心花、栀子,莲子心之类。湿热下注,溺短赤而臭,口干苦,苔*厚者,去白芍,加大、小蓟、凤尾草、绵茵陈、川萆薢。
阴虚型
妊娠期小便淋沥不爽,尿淡*,溺后尿道刺痛不适。腰酸膝软,心烦热,夜寐不宁多梦,大便于结难解。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滋阴润肺通淋,佐以安胎。
主方知柏地*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知母15克,*柏10克,生地*20克,茯苓20克,山药30克,牡丹皮15克,山茱萸15克,甘草梢6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
妊娠腹痛
妊娠期间,因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且反复发作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也有称为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
妊娠腹痛诊断要点
·在妊娠期间,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剧烈,但常反复发作,为主要论断依据。也有下腹剧痛者。但要与卵巢瘤蒂扭转相鉴别。
·孕期患腹痛,协及内、外、妇产科疾病,必须详加鉴别。如腹痛伴有出血者,要注意与胎动不安、异位妊娠鉴别;若下腹痛、脘腹痛,还要与孕期胃脘痛或合并阑尾炎作鉴别。
妊娠腹痛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虚、虚寒、气郁、血瘀。应根据腹痛的性质,结合兼证,辨其虚实。虚痛者,多绵绵作痛;实痛者,多为胀痛。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若病情发展,出现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时,则按有关病处理。
妊娠腹痛辨证论治
血虚型
妊娠下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或剋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或孕前有子宫发育不良史。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养血安胎止痛。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8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香附12克,桑寄生20克,何首乌20克,菟丝子20克。水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参、北*芪。兼肾虚者,加续断、益智仁,以补肾安胎。
2.中成药养血安胎丸,每次l丸,每日2—3次。
虚寒型
妊娠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酸,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1.主方胶艾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艾叶15克,阿胶15克(烊化),炙甘草6克,破故纸15克,台乌12克,*参20克。水煎服。
如肾阳虚明显者,酌加熟附子6克、北*芪20克、巴戟天15克。
2.中成药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气郁型
妊娠期小腹或少腹胀痛,情怀不畅,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太息。舌黯红或尖边红,苔白或微*,脉弦滑有力。
舒肝理气,止痛安胎。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甘草16克,薄荷9克,香附子10克,合欢皮15克,台乌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逍遥丸,口服,每日6克,每日3次。
血瘀型
妊娠前宿有癞积,孕后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痛处不移。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滑。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主方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合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处方:桂枝10克,茯苓20克,赤芍5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菟丝子20克,桑寄生15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
经行泄泻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
经行泄泻诊断要点
·本病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泄泻为主要诊断依据。若素有慢性腹泻,经来则腹泻加重者,亦属本病范围。
·本病需与经行偶然发生的内科泄泻相鉴别。
经行泄泻辨证分析
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煦脾阳,又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行前或经时,血盈于冲任,气随血下,脾肾益虚,虚则不能运行其湿,湿聚而下走肠间,发为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的辨证,主要分清脏腑所属。泄泻伴脘腹胀满者,多为脾虚;腹痛即泄,两胁胀痛者,多为脾虚肝木乘之;若泄泻清稀如水,五更而泻,畏寒肢冷者,则为肾阳虚所致。治疗本病的总则,以健脾温肾调经为主。
经行泄泻辨证论治
脾虚型
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纳差神疲,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经色淡红,质稀。面色*,唇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1.主方健固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巴戟天15克,生薏苡仁2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白扁豆30克,山楂子20克,石榴皮15克。水煎服。
若腹痛必泻,两胁胀痛者,为脾虚肝木乘之,治宜扶脾柳木,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白术15克,白芍20克,陈皮6克,防风15克,茯苓20克,郁金15克,佛手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理中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2)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剂每次6克,每日2次;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次。胶囊剂每次3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加味理中汤(孙久龄《女科证治》)
处方:*参12克,白术9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砂仁3克,橘皮6克,麦芽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2)补脾止泻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人参10克(另炖),白术12克(炒),茯苓18克,熟附子9克,肉桂9克,吴茱萸9克,山茱萸10克,车前子15克,菟丝子12克。水煎服。
肾虚型
经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如水样,常于五更天亮前泄泻。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月经可后期,经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温肾扶阳,暖土止泻。
1.主方四神丸(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合健固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补骨脂15克,吴茱萸15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9克,*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巴戟天15克,生薏苡仁20克,炮姜9克,石榴皮15克,白芍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丁蔻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宋文海《四川中医》.11)
处方:仙茅12克,淫羊藿24克,茯苓18克,白术10克,山楂12克,台乌20克,砂仁6克(后下),干姜8克,防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大枣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经行吐衄
每于经前1~2日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鼻出血或吐血等,称为经行吐衄。因鼻衄或吐血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并常导致月经量减少或停闭不来,似乎是月经倒行逆上,故古人又称之为倒经。临床上吐衄较常见,此外还有眼、耳及皮肤等周期性出血。
本病属西医的代偿性月经,与月经来潮相似的周期性子宫外出血者称之。最多见为鼻衄,约占代偿性月经的l/3。据文献记载,代偿性月经也可发生于下述部位:如胃、肠、膀胱、肺、乳腺、皮肤,以及皮肤的溃疡和色痣部位、外耳道、眼及眼睑、脐部及腹壁瘘管等。也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经行吐衄诊断要点
·每逢月经周期而出现吐衄,经后自然停止,为本病的诊断依据。可伴有经量减少,甚则闭经不来,但要与经闭相鉴别,后者是闭经不伴吐衄。
·检查鼻咽及肺部,以排除该部疾病。
经行吐衄辨证分析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倒经的发生,主要是肝、胃、肺热扰及冲脉。“冲之得热,血必妄行”。经行之际,冲脉气盛。气火相合,血热气逆而上溢空窍,发为经行吐衄。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辨虚实及所属脏腑,治疗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因鼻衄关乎肺,当参用清肺润肺之品;吐血关于胃,当酌加清胃和降之品。罗元恺教授认为,经行吐衄宜养阴镇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