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皮肤损害。
如全身皮肤有较明显损害者,又称之为弥漫性神经性皮炎。
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等相类似。多因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所致。
多发生在颈后部或其两侧、肘窝、腘窝、前臂、大腿、小腿及腰骶部等。
常成片出现,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顶丘疹,皮肤增厚,皮脊突起,皮沟加深,形似苔藓,呈淡红或淡褐色,剧烈瘙痒。
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儿童一般不发病。
治疗宜疏风祛湿,清热养血。
目录
一、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二、神经性皮炎(干癣)
三、神经性皮炎内服方
四、神经性皮炎外用方
一、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1.加减全虫方
来源: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功用:活血散风止痒。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组成:全虫三钱,干生地五钱,当归四钱,赤芍三钱,白鲜皮五钱,蛇床子三钱,浮萍二钱,厚朴三钱,陈皮二钱,炙甘草三钱。
验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关某,女,35岁。病人于一年多前开始出现颈部、两下肢皮肤瘙痒,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变粗变厚,晚间瘙痒加重,致使不能入睡,饮食、二便尚可。曾多次治疗而不效。经检查颈部及双下肢伸侧面和躯干部有散发铜元大之皮损,肥厚角化,边缘不整齐,皮纹变深,颜色较平常皮肤稍黯,表面有菲薄落屑,皮损周围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脉沉弦,舌苔薄白。诊后即投以“加减全虫方”,外用止痒药膏等配合。服药9剂后痒已止,皮损变薄。
2.风癣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主治:血虚风燥,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组成:生地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茜草9克,红花9克,*芩9克,苦参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生甘草9克。
方论:生地、当归、白芍、丹参养血和营;元参、甘草滋阴润燥;茜草,红花活血;*芩除湿清热;苦参、苍耳子祛风除湿;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
3.乌蛇驱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搜风清热,败*止痒。
主治: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结节性痒疹。
组成:乌蛇9克,蝉衣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白芷6克,*连6克,*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6克。
4.潜阳熄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
组成:生熟地各15克,当归9克,何首乌9克,紫贝齿30克,磁石15克,生龙牡各15克,代赭石15克,珍珠母30克,白芍9克。
5.艾叶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泛发性神经皮炎。
组成:艾叶62克,雄*6克,防风62克,花椒6克。
用法:煎水熏洗。
二、神经性皮炎(干癣)
1.癣症熏药油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软坚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干癣),慢性湿疹(顽湿疡),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
组成:苍术,*柏,苦参,防风各三钱,大枫子,白鲜皮各一两,松香,鹤虱草各四钱,五倍子五钱。
用法:上药经减压后干溜成焦油物质,用凡士林或祛湿药膏制成5%~10%油膏。外敷患处。
宜忌:急性炎症皮损勿用。
2.止痒药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除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干癣),皮肤瘙痒症(瘾疹),痒疹(粟疮)等瘙痒性皮肤病。
组成:止痒药粉一两,祛湿药膏(或凡士林)九两。
用法:上药混匀成膏,外敷患处。
宜忌:此药有一定刺激作用,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禁用。
3.搽绿药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干癣),及角化过度类皮损。
组成:硼砂三两,自然铜一两。
用法:同搽*药粉。
宜忌:溃疡疮面勿用。
4.搽*药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驱风止痒,剥脱上皮。
主治:神经性皮炎(干癣),慢性湿疹(顽湿疡)。
组成:栀子一两,雄*四钱,朱砂四钱,轻粉四钱。
用法:上药细研。用*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搽;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宜忌:溃疡勿用。
三、神经性皮炎内服方
1.止痒丸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润肤止痒。
主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组成:生地克,玄参90克,当归90克,红花90克,茜草90克,白芍90克,苦参90克,苍耳子90克,白蒺藜9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至二丸,一日二次,开水送下。
2.五皮止痒饮
来源:《福建中医药》(,6:14)。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鲜皮,海桐皮,生熟地各15g,地肤子,蛇床子各9g,苦参,首乌各10g,当归,赤芍各9g,红花6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分2次服。药渣内加入苦参、蛇床子各30g,加水复煎,于每晚临睡前擦洗患处。
加减/p>
血热盛,重用生地,加丹皮、玄参;
血虚,重用熟地;
气虚,加炙*芪、*参;
心神不宁少寐,加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
验案:神经性皮炎。
《福建中医药》(,6:14):以本方治疗神经性皮炎例,治疗组70例,西药组50例。治疗组70例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7~32岁;病程6月至14年。对照组50例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6~33岁;病程3月~13年,以止痒、抗炎、消炎等常规西药内服或注射治疗。
结果:治疗组痊愈53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8例,好转2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以治疗组为优(P0.01)。
3.消风化瘀汤
来源:《江苏中医》(,3:10)。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荆芥,防风,三棱,莪术,生甘草各10g,蝉衣5g,露蜂房3g,生地,蚤休各15g,紫草20g。
用法:开始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并用药渣煎汤洗浴,或将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症状减轻后隔日给药1剂,再递减至隔2~3日1剂。妇女经期及孕妇停服。
验案:神经性皮炎。
《江苏中医》(,3:10):治疗神经性皮炎39例,其中局限性神经性皮炎35例,泛发性神经性皮炎4例;病程多为半年至5年。结果:瘙痒消失损基本复常者为痊愈,共11例(28.2%);瘙痒基本消失,皮损改善70%以上者为显效,共18例(46.2%);瘙痒减轻,皮损改善30%~70%者为好转,共7例(17.9%);瘙痒及皮损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共3例(7.7%);总有效率为92.3%。疗程最短36天,最长天,平均74天。
4.四物消风汤
来源:《外伤科学》。
功用:养血祛风。
主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
组成:当归三钱,川芎二钱,赤芍四钱,干地*五钱,防风二钱,荆芥穗二钱,白鲜皮五钱,生意苡仁六钱。
用法:水煎服。
5.加减全虫汤
来源:《外伤科学》。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顽固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
组成:淡全蝎二钱,皂角刺四钱,苦参三钱,白鲜皮五钱,刺蒺黎五钱,枳壳三钱,威灵仙五钱,防风一钱五分,*柏三钱。
用法:水煎服。
四、神经性皮炎外用方
1.黑蔹软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收敛,止痒,还原角质。
主治:《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神经性皮炎。
组成:白蔹10克。
用法:用10%黑豆油软膏,加到克,直接涂于皮损处。
2.蛇床百部酊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组成:蛇床子克,百部克。
用法:上为粗末,用75%酒精浸。外用。
3.大蒜糊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独头蒜10克,豆豉2克,精食盐0.5克,5%醋酸(食用醋)2毫升。
用法:上药混合,捣烂如泥。外敷,每次敷20~30分钟,隔3日一次。
4.蓝药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组成:青黛15克,海螵蛸68克,石膏末克,冰片3克,凡士林克。
用法:调膏。外用。
5.自然铜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自然铜(煅,末)31克,硼砂末15克,凡士林克。
用法:调软膏。外用。
6.独角莲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提脓拔*,消肿轻坚。
主治:痈肿,毛囊炎,瘢痕疙瘩,神经性皮炎。
组成:独角莲,皂角刺,白芷,防己,银花,连翘,生南星,刺猬皮,山甲片,当归,海桐皮,苏木,海带,大麻仁,豨莶草各45克,干蟾3个,乳香,没药各35克,血余45克。
用法:用麻油6升,入大铁锅内,投入干蟾以上各药,熬枯去痒,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章丹(冬天约2.5千克,夏天约3千克),用铁棒急调,油渐变成黑色,最后将冷凝时,加入后药末,调和成膏。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药,用时烘烊,贴患处。
7.祛湿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润肤止痒。
主治: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初起。
组成:祛湿散克,玉*膏0克。
用法:调和成膏。薄涂皮损上。
8.癣症熏药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癣症),慢性湿疹(顽湿疡),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皮肤瘙痒症(瘾疹)。
组成:苍术,*柏,苦参,防风各三钱,大枫子,白鲜皮各一两,松香,鹤虱草各四钱,五倍子五钱。
用法:上研粗末。用较厚草纸卷药末,成纸卷,燃烟熏皮损处,每日一至二次,每次15~30分钟,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方论:苍术燥湿;*柏、苦参、防风清热祛湿*,消炎止痒;大枫子杀虫,解风*,止痒润肤;鹤虱草杀虫;白鲜皮杀虫止痒祛湿;五倍子收涩杀虫;松香收敛止痒。
9.糠地糊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消炎杀菌,止痒剥脱,软化浸润。
主治:亚急性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组成:糠焦油5克,地榆粉10克,液化酚1克。
用法:用氧化锌糊膏,加到克,直接涂于皮损处。
10.神经性皮炎药水
来源:《中药制剂手册》。
功用:去风、止痒、杀菌。
主治:顽癣,厚皮癣(神经性皮炎)及各种癣疮。
组成:羊蹄根一两,生半夏一两,生南星一两,生川乌一两,生草乌一两,闹洋花八钱,荜茇八钱,细辛五钱,蟾酥八钱,土槿皮一两。
用法:将羊蹄根至蟾酥等九味,共轧为3号粗末,土槿皮另外轧碎;先将土槿皮粗末用4倍量85%乙醇按渗漉法提取,收取滤液毫升,加蒸馏水调至含醇量为50%,与羊蹄根等粗末搅匀;加入50%乙醇0毫升,浸润48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滤液为0毫升,过滤静置,取上清液装瓶。用前先以温开水洗净患处,用毛笔蘸药涂抹五至六遍,日涂二至三次。
宜忌:本品为外用药,切勿入口,破皮处和阴部、肛门及其周围,不宜涂用。
11.硫痒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止痒杀虫,润肤收敛。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阴囊湿疹。
组成:硫*粉一两,止痒药膏九两。
用法:上药调匀,外敷患处。
宜忌:急性皮疹,及新鲜肉芽疮面勿用。
12.皮癣水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灭菌止痒。
主治:银屑病,体癣,神经性皮炎。
组成:土槿皮克,紫荆皮克,苦参克,苦楝根皮克,生地榆克,千金子50粒,斑蝥只(布包),蜈蚣30条,樟脑克。
用法:将前五味药打碎成粗粒,装大瓶内,加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布包)、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去药,再加入樟脑溶化,备用。用毛笔刷涂于皮损上。
13.羊蹄根酒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灭菌止痒。
主治:体癣,股癣,神经性皮炎。
组成:羊蹄根(土大*)克,土槿皮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藓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6克,斑蝥6克(布包)。
用法:以上各药加入高粱酒毫升,密封大口瓶内,浸半月至一月后,去药滓备用。用毛笔蘸药水外涂。
14.羊蹄根酒
来源:《中医杂志》(,5:)。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羊蹄根g,生川乌30g,花槟榔30g,百部30g,土槿皮g,海桐皮30g,白鲜皮30g,苦参片30g,蛇床子g,千金子g,地肤子g,番木鳖15g,蛇衣g,斑蝥6g,蜈蚣末9g,大枫子15g,白信6g。
用法:上药加入高粱酒g内,密封至少浸1个月以上,然后滤清用酒。搽患处。
验案:神经性皮炎《中医杂志》(,5:):治疗神经性皮炎85例,男66例,女19例;20岁以下1例,21~30岁44例,31~40岁34例,40岁以上6例。结果:治愈(不觉痒感,苔藓样变化完全消失,外观已经正常,或留有色素沉着,经追踪复查,至少3个月,最长18个月未见复发者)19例,占22%;显效(局部皮损变软,大部分已趋正常,痒感减轻,或已不痒,如属泛发性者,大部分已消退,只留一小部分尚未痊愈者)23例,占27%;减轻(痒感减轻,皮损消退一部分)18例,占21%;无效复发(经多次治疗,痒感未减,皮损未有变化。或治愈不久又犯)5例,占6%;不明(只经治疗1~2次,未加彻底治疗,或失却联系者)20例,占24%。
15.樟脑酊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土槿皮6克,樟脑6克,斑蝥1.5克,酒精60毫升。
用法:先将土槿皮、斑蝥研成粉,加入酒精浸3天。过滤后,滤液加樟脑备用。每日外搽一次,用消*纱布包,以起水疱结痂自愈。
16.皮癣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润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组成柏,白芷,轻粉各25克,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克,硫*,雄*,铜绿,章丹各15克,枯矾,胆矾各6克。
用法:上药各取净未,研和汲匀,加凡士林克调和成膏。外擦患处,每日一二次。
17.五倍子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薄肤,止痒。
主治: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
组成:五倍子末克,*柏末90克,轻粉60克。
用法:先将轻粉研细末,不见星为度,然后与五倍子末、*柏末同研极和。另用凡士林约克,麻油毫升,调成适当稠度的油膏。薄敷患处、每日一二次。
18.金玉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当归身31克,白芷9克,甘草31克,姜*9克,轻粉6克,冰片3克,白蜡93克(夏)~克(冬),胡麻油0毫升。
用法:投前四味药于麻油内浸三天,以文火炸为微*,滤滓,再加入白蜡,待化净,微凉时加入轻粉及冰片即成。外用。
19.巴豆油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巴豆4克,蛇床子4克,大*4克,海桐皮4克,羊蹄根4克,胡麻油10毫升,凡士林20克。
用法:前五味药为细末,再与麻油、凡士林调膏。外用。
20.巴*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巴豆(去外壳)15克,雄*1克。
用法:上为细末,用三四层纱布包装。每日涂患部三四次,每次一二分钟,直至痒感减退为止。
21.新五玉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润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组成:祛湿散0克,硫*末克,五倍子末克,铅粉克,玉*膏2~克。
用法:先将四种药末研和,逐渐加入玉*膏内调和成膏,嫌干可加入香油少许。薄涂皮损上。
22.铜绿软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
组成:铜绿30克,密陀僧30克,铅粉30克,松香30克,*蜡30克,香油克。
用法:常法炼膏。
23.*丹软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丹12克,*柏粉12克,枯矾6克,凡士林70克。
用法:上为细末,与凡士林调成软膏。外用。
24.水银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核桃仁12克,大风子仁12克,蓖麻仁12克,水银3克,*丹3克,冰片0.6克。
用法:上药混合,共捣烂如泥,用白布包好,在木炭火上烤热,发现布外有油即止。即将此油涂患处,每日数次。
25.煤红膏
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主治:银屑病,湿疹,神经性皮炎。
组成:京红粉30克,利马锥4克(炼丹后下剩锅底的药粉),白蜡4克,凡士林加到克,煤焦油若干。
用法:先将前四味调制成京红粉膏,后以京红粉膏和煤焦油按不同比例调制1.10%(90克比10克)、2.15%(85克比15克)和3.20%(80克比20克)的煤红膏。用时先洗浴,除去鳞屑,然后外搽煤红膏,扑以滑石粉,每一至二日换一次药,由低浓度煤红膏开始,根据病损消退情况,采用较高浓度煤红膏。
上述煤红膏的汞含量较高,可有汞的中*反应,所以近年来采用5%京红粉与10%煤焦油配成软膏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26.风油膏
来源:《外伤科学》。
功用:润燥,杀虫,止痒。
主治: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皲裂疮等皮肤皲裂,干燥作痒。
组成:轻粉4.5克,东丹(广丹)3克,朱砂(水飞)3克。
用法:上为细末,先以麻油四两,煎微滚,入*蜡一两再煎,以无*沫为度,取起离火,再将药末渐渐投入,调匀成膏。涂擦患处。或再加热烘疗法,效果更好。
27.粉色干燥药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祛湿收敛,固皮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顽湿疡)神经性皮炎,头癣(秃疮)
。
组成:樟丹六两,五倍子八两,枯矾四两,上官粉四两,轻粉四两。
用法:与其他药粉合用撒扑或油调成糊剂用,常用量为5%~20%。
宜忌:本药粉有一定刺激性,凡发现湿热性(急性皮炎)皮肤病,溃烂疮面多黏膜损害慎用,对尿过敏者禁用。
28.止痒药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去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湿疹(湿疡),神经性皮炎(湿癣),皮肤瘙痒症(瘾疹)。
组成:老松香一两,官粉一两,枯矾一两,乳香二两,轻粉五钱,冰片二钱,密陀僧五钱,炉甘石一两。
用法:装入布袋。外扑皮损,或用油调外敷,也可配成5%~20%软膏外用。
宜忌: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黏膜病损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29.斑蝥酊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毫升。
用法:上药浸泡一周。用棉签涂病灶。数小时后,即起水疱,用消*针头刺破,敷料包扎,历三四天结痂而愈。
30.雄*斑蝥酊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斑蝥6克,雄*2克,鲜山楂31克,95%酒精毫升。
用法:上药浸于酒精内一周后,过滤,外用。
31.斑蝥醋浸剂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顽癣),皮肤瘙痒症(瘾疹)。
组成:全虫十六个,斑蝥十二个,皮消四钱,乌梅肉一两,米醋一斤。
用法:上药入醋内浸泡七昼夜,过滤备用。涂于患处。
宜忌:皮肤有损伤者勿用。
32.斑蝥醋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灭菌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头癣,脚癣,体癣。
组成/p>
(1)土槿皮克,蛇床子克,百部克,斑蝥3克(布包)。
(2)硫*克,樟脑18克,白信18克,轻粉18克(研成细末)。
用法:先将(1)加入米醋0毫升内,浸泡一月后去滓,再加入(2)。用时振荡,毛笔蘸水涂上。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名字叫:辛巴狗。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