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呆了白鹇连诗仙李白都是它的迷弟 [复制链接]

1#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角是不久前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到的颇具仙鸟气质的——白鹇。(相关链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谷里的绿野仙踪)

▲视频来源: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白鹇翎毛华丽,雅俗共赏,自古与中国的文人精神相连,被视为吉祥鸟,也被称为“林中仙子”、“白衣秀士”、“闲客”。

花间闲客*鹂紫燕太匆忙,不道花间有闲客

春秋时期的师旷所著《禽经》是这样描写白鹇的:“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初宰相李昉以国相致仕,所居畜五禽,皆以客为名。白鹇曰闲客,鹭鸶曰雪客,鹤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鹦鹉曰陇客。苏轼的《杏花白鹇》中“把酒惜春都是梦,不如闲客此闲看”,这里的闲客指的就是白鹇。

白鹇的生活习性很单调,它们往往十几只一群组成一雄多雌的家庭在巢域内活动,每天的活动路线也比较固定。一天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在觅食,吃饱了之后就原地休息或者打理羽毛,晚上则在树上栖息。白鹇很爱干净,每到下雨天它就在树上不飞下来了,因为雨天落到地上容易把羽毛弄脏了。

悠闲自得的习性和性情让它有了更深的文化象征:洁白的羽毛是清廉的象征;神貌清闲象征着处事从容不迫;不与其它鸟类一起生活,象征了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流合污。

明清两朝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文官用鸟类来区别官级高低,五品文官的朝服补子图样就是白鹇,取其行止娴雅、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吉祥忠诚的寓意。

林中仙子飞落唐诗宋词中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诗人借白鹇言情明志的诗文。

诗仙李白曾做诗,愿意用一对珍贵的白璧,买两只白鹇:

赠*山胡公求白鹇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并称“仙宗十友”的宋之问也有:

放白鹇篇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饶臣有:

白鹇

乔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鹇。

春云生岭上,积雪在嚣间。

绿草张新翳,柔冠总翠鬟。

时哉养文素,不是杂斑斑。

▲明汪肇《柳禽白鹇图》

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张籍《送郑尚书赴广州》: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

柳永《望远行(仙吕调)》: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

文天祥《西昌倪氏有山谷书杜陵山水图障歌作江山堂堂》:百年风物今何似,春水晚烟飞白鹇。

在斗丽争妍的雉类家族中,白鹇并不以色彩艳丽的羽毛取胜,而以素雅的配色、潇洒的身姿、娴雅的举止赢得了历代诗人的喜爱。诗词里的赞美也并不是言过其实的。

▲图片来源见水印

雄性白鹇一身银装素裹,头上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黑色羽冠披于头后,宝石般的双眼镶嵌在鲜红的脸庞上,长长的尾羽,洁白如雪的衬底上密布着细细的“V”字形黑纹。这些颜色、花纹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感觉。

翩翩起舞鼓乐声中裙裾飘飘

白鹇是中国哈尼族代表性的吉祥物,也是哈尼族的图腾,因为啼声喑哑,所以被称为“哑瑞”。

BAIXIAN

哈尼族一直流传着白鹇报喜、白鹇救人等神话故事,有很多装饰、绘画、雕塑、舞蹈等多种艺术类别的白鹇造型。哈尼族至今还流传着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的舞蹈“棕扇舞”。

舞蹈时,舞蹈者手执双扇,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

白鹇是国家II级保护动物,分布范围非常广,拥有多达16个亚种,除了我国的贵州、海南、江西、四川、湖南、云南和两广地区以外,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原生白鹇。

白鹇的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修路、当地居民烧柴和采药、森林生态旅游)受到很大的威胁。保护白鹇栖息地,应尽量确保森林的连续性,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个物种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权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从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END

东方红鹰:遇见鲜活的未知

林图:野外作业的好伴侣林遥:前所未见,见你未见森清:山水林田湖草间,清新舒畅看得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