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1日是第68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4届中国“麻风节”,主题为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从病人到医生:
坚守麻风村60多年,他将青春奉献给麻风事业
穿上有些发皱的白大褂,拿着本子,他再一次跨进了这座位*湖公路旁的房子——桐乡市康复疗养院。
年7月,朱坤山66岁,在短暂阔别麻风村1年后,他重新“整装上阵”。在僻静的村庄里,继续演绎着一名仁义医者和一群苦难病人的故事。
“朱坤山医师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爱心献给了我市的麻风病防治事业,几十年间,从一名麻风病患者变成麻风病患者的‘守护者’,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桐乡市皮肤病防治院副院长徐建忠曾如是评价。
“如果不是李医生,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说起往事,朱坤山不免有些感慨。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在中国流行,而桐乡曾是麻风病高流行地区。为更好地控制麻风病传播,年桐乡成立桐乡县麻风病防治站,并先后建立了6个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进行集中隔离治疗。
朱坤山出生于年,老家位于现在的开发区(高桥街道)。年,还在上初中的朱坤山,感觉身体时不时出现一阵麻意。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家人不敢大意,当即把他送到了高桥康复村治疗。
“刚进来的时候,很害怕。”朱坤山坦言,无论是对自己身患麻风病的担忧,还是近距离看到重症麻风病人的“惨状”,都让他几近崩溃。
但好在,经过两年的治疗,朱坤山痊愈了,虽然右手小拇指再也不能伸直,但与其他落下残疾的麻风病人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上过学,也算有点文化,当时康复村里的李医生有意将朱坤山收为学徒。怀抱着消除麻风病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是,治愈后的朱坤山便留在了康复村,跟着李医生学习中医。刚开始,康复村里病人很多,朱坤山每天的工作便是帮他们换药消*,常常忙到十一二点。空余时间,则学习中医药典。
后来,朱坤山又辗转桐乡卫校等地,系统地学习医学。高桥康复村、石门康复村、乌镇康复村......6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过麻风病人。
因为,于他而言,这些人就像他的家人一般。“人,怎么能离开家人呢!”朱坤山说。
始终战斗在一线:
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上世纪60年代,桐乡6个麻风村仍有不少现症病人,现症病区是最具有传染性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但朱坤山却一直坚持在“第一线”。无论是诊疗还是普查麻风病患者,朱坤山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每一次确诊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有一次,好几个“麻风病人”被送到钱林康复村,有的是手脚发麻,有的是肢体酸痛,有的是身上瘙痒,朱坤山一个个仔细检查后,发现都不是麻风病。“如果不是麻风病,而被当成麻风病,会误了这个人的一生。”朱坤山说。
相比普通皮肤病人,麻风病患者大多身体有残疾,患有各种并发症,有的患者甚至因为疾病,足底流脓,身上总伴着一股恶臭。但朱坤山从来不嫌弃他们,每天,他都会走进病房,聊病情、处理创口,有时候还跟他们唠唠家常。
“他从来不嫌弃我们。”休养员朱阿姨到现在都记得她刚到麻风村时的样子,“我两条腿烂得骨头都看到了,都是朱医师给我换药。”朱阿姨说。
直接和患者肌肤接触,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在未成家的十几年时间里,朱坤山几乎从不回家,每天就住在康复村里,守着麻风病人。
即便后来退休了,他仍申请回到康复村继续工作。
从治病到治心:
他视患者如亲人,让生命更有尊严
社会对麻风从恐惧到歧视,除了转移到麻风病人身上,还有治疗麻风病的医生。“年开始做麻风病普查的时候,住旅馆,有些人直接跟老板说,麻风医生住过的房间,我们不要。”如今,说起这件事,朱坤山早已释然。“作为医生,我们不苦,最苦的是患麻风的病人。”
▲在农村开展麻风线索调查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大批麻风病患者的治愈,麻风村逐步撤并,只保留了位于乌镇镇南王村嘉湖公路旁的桐乡市康复疗养院,由市皮防院负责管理。年,朱坤山作为第二代麻防工作者入驻该院。
“其实,麻风病人在治愈后,是不再具有传染性的。”朱坤山颇有些无奈地说,尽管他们反复向大众解释宣传,但深刻在人们脑海里的关于“麻风”的可怕印象,却并不容易被打破。
▲康复村旧貌
朱坤山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有一个麻风病患者,本来是在家里隔离治疗的,但因为受不了村里人的歧视,他把治疗麻风病的一瓶药全吞了下去,想要自杀,好在抢救及时。但治愈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而是搬进了疗养院。
与他一起的,还有很多人。多年来,他们互相照顾,在疗养院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消化着大众对他们的偏见。以至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家这个词是他们的“禁忌”,也是彼此间心照不宣的“秘密”。疗养院的后面有一条小河,每年夏天,朱坤山都会带着他们去河边乘凉,大家天南地北地聊着,却几乎从不说起家。
朱坤山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医者,他们身体上的伤已经痊愈,但心里的伤却需要时间和爱来疗愈。而他能做的,就是陪在他们身边,尽己所能地帮他们一起走出心底的那片深海。
“好在现在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大了,很多家属都开始主动联系我们。”说着,朱坤山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周阿六(化名)的女儿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他们现在也会偶尔回家住几天,每次回来都大包小包的,不回家的,家里人也会寄来很多吃的用的。”朱坤山有些欣慰地说道。
前不久,疗养院来了一个年轻的医护人员,朱坤山特地叮嘱他,要是院里的老人送他吃的,哪怕不吃也一定要拿,不然他们心里会不开心的。
现在,相比于治病,朱坤山更多的是“治心”。现如今的康复疗养院还住着20多位休养员,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65岁,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年纪越大,就越像小孩子,要多哄哄。”朱坤山说。
除了日常的查房、治病,老人之间有时也会因为一些琐事闹矛盾,每当这时,其他人就会把朱坤山喊来,让他“主持公道”。
“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朱坤山说。
对“大家”奉献了一生,而对于自己的“小家”,朱坤山坦言,亏欠太多,“但我能心无旁骛地工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朱坤山说,现在自己年纪慢慢大了,儿子女儿因为担心他,开始劝他早点退下来享清福,但一想到疗养院里的那些“家人”,他总是放心不下。“虽然有时候,也觉得累,但一想到要走,心里总空落落的。”
没有惊世骇俗的功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凭着一颗深植于生命的信仰和忠诚,朱坤山在卫生防疫事业里,还病者健康,为病人重树生活希望,终生战斗在基层一线。通过他和团队的坚守,麻风村面貌焕然一新,年获得感动桐乡十大优秀卫生团队,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麻风村”称号。
少年时,朱坤山曾许下“壮言”,他要一辈子为消除麻风病努力,他做到了!
来源:中国蓝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