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姓生活宫寒的中医调理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宫寒是基于古代文献中寒凝胞宫,阻滞经络,气血失荣的病机而发散阐述的,为传统中医学的一个概念。“宫”即为胞宫(现代医学所说的子宫、卵巢、盆腔的总称);“寒”即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其可以导致经脉凝滞,生化失期,阻碍女子子宫发育,最终导致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出现紊乱。宫寒的女性可能出现各种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月经不规则、痛经,甚至闭经、流产、不孕等一系列经带胎产异常的疾病。

中医认为宫寒与肾虚、脾虚、血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因素有关。病因包括先天体质因素(素体阳虚,寒从中生)及后天失养(早产流产致脾肾之阳受损,或贪凉涉水、外感寒邪、久居湿地、贪食寒凉等致外寒侵入人体,停滞胞宫),寒湿积聚所致。主要以面色青白、形体肥胖、白带清稀、经血量少或闭经、经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则舒、怕冷、手足发凉、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暗淡苔白、脉沉迟等为主要表现。

宫寒的中医治疗

内治法

(1)温肾健脾,调补冲任。脾肾阳虚为该病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冲任失调,使寒邪内生,因此对于脾肾两虚的宫寒患者,应兼顾温肾健脾和暖宫调冲。

(2)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宫寒日久,血凝胞宫,对于寒邪凝滞的实证患者应予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法。

(3)调肝理气,养血和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且主疏泄,与女子月经关系密切。肝气不和,气血失调,则气滞血瘀,胞宫不得濡养,调肝理气则气血和,胞宫得养,宫寒得除。

外治法

(1)穴位敷贴。可选用肉桂、小茴香、干姜、艾叶、当归、川芎、吴茱萸、延胡索、乳香、没药、鸡血藤、刘寄奴、乌药、透骨香、白芷、羌活等药物,可取6-8味中药打粉,以白酒和水调湿装入小布袋封口加热,贴敷腰腹部穴位(如天枢、关元、气海、肾俞等),以微微发热为宜,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局部烫伤。

(2)艾灸疗法。

关元:脐与耻骨联合之间是五寸,分成五份,脐下三寸就是关元穴,该穴为补虚要穴,艾灸该穴可培元固本,温肾助阳。

神阙:腹部中间,脐中央。该穴为心肾交通的门户,隶属任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为任脉要穴,可温补元气,平衡脏腑阴阳。

气海:取仰卧位,或者正坐位,肚脐中央和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为5寸,将其平均分为五等分,上1/5和下4/5取一个交点,就是阴交穴,上2/5和下3/5取一个交点,就是石门穴,二者之间的中点就是气海穴。艾灸该穴可益气固阳,行气散瘀。

命门:该穴为人体脊柱的腰椎上,腰椎中线和肚脐的水平线相连交点处置就是命门,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为督脉要穴,艾灸该穴可温肾阳,固肾气。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该穴为脾经穴位,艾灸此穴可健脾祛湿,活血调经,同时兼调肝脾肾三经。

以上穴位艾灸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艾灸时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可补虚培元,温脾肾。同时每日自行按揉上述穴位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g、羊肉g、生姜3-5片,加小茴香、桂皮等炖汤服用;枸杞羊肉汤:羊肉g、枸杞15-30g,加小茴香、葱姜等炖汤服用。该法需根据自身体质,酌情慎服。

宫寒的生活调摄

宫寒重在平素调养,宫寒患者应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注意保持房间及衣物干燥,忌久居寒湿之地,夏季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避免过食寒凉之品,尤其在冬季,应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当风受寒。中医讲“动则升阳”,即运动可以改善体质,保证适当运动,能够改善循环。平日以温水或艾叶泡脚,刺激足底经络的穴位,也可改善宫寒状态。属于脾肾阳虚之体质者,还可使用中药进行体质调理。

来源:徐汇报

作者: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张洪艳

原标题:《百姓生活

宫寒的中医调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