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心舒医药与材料公司解析清北中科博士考试知识点1
清华和哈工大都对名词解释情有独钟,因为精准的名词解释可以代表一个人严谨的记忆能力和治学态度。比如,清华就曾经考核过郎波比尔定律的名词解释,此处另附加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词解释,与大家共享。
名词解释:郎波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law)是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是描述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又称比尔定律、比耳定律、朗伯-比尔定律(Beer-LambertLaw)、布格-朗伯-比尔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比尔-朗伯定律是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比尔—朗伯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1/T)=KbcA为吸光度,
T为透射比(透光度),是出射光强度(I)比入射光强度(I0).
K为摩尔吸光系数.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为mol/L,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为
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而与透光度T成反相关。
适用条件
(1)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3)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
(4)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5)适用范围:吸光度在0.~0.8之间。
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law)是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是描述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
物理性质
Io=入射的单色光强度
It=透过光强度
l=光程长度(cm)
Τ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c=吸光物质的浓度(mol/L或g/L)
k=吸光物质的吸收系数或摩尔吸收系数
LogI/Io也称为吸光度A
sodiumcitrate柠檬酸钠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1、物质溶解度差别:结晶法、重结晶法、水提醇沉法(药材浓缩水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高浓度乙醇,以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醇提水沉法(在浓缩乙醇提取液中加入数倍量水稀释,放置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
、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液-液萃取法、pH萃取法、柱色谱法。3、物质分子大小差别:凝胶色谱法、膜分离法、大孔树脂色谱法。
4、物质解离程度不同:离子色谱法。
5、物质的沸点:分馏法。
6、物质吸附性差别:硅胶吸附、氧化铝吸附、活性炭吸附、聚酰胺吸附、大孔树脂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1)硅胶吸附、氧化铝吸附及活性炭色谱法
①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
*酮等酚酸类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
生物碱等碱性物质被酸性氧化铝吸附
②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除去脂溶性色素
溶剂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分离原理:“氢键吸附”,半化学吸附。
适合于酚类、醌类、*酮类制备分离和脱鞣处理。
(3)大孔吸附树脂法选择性吸附(范德华引力、氢键)+分子筛。
分子筛的性能是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
三、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均匀一致的晶型
明确、敏锐的熔点
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
PC-纸色谱
HPLC-高效液相色谱,尖锐单峰。
(二)结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1、确定分子式并计算不饱和度
①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测定
②同位素峰度比法
③高分辨质谱(HR-MS)法
、质谱(MS)测定分子量、求算分子式、推断结构信息。高分辨率质谱法(HR-MS)。
3、红外光谱(IR)测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鉴别真伪。
4、紫外光谱(UV)测定共轭体系,推断骨架类型;测定精细结构。
1、可用于推断化合物骨架的方法是
A.纸色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气相色谱法
D.质谱法
E.紫外光谱法
、推断官能团的方法是
A.纸色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气相色谱法
D.质谱法
E.紫外光谱法
3、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常采用的方法是
A.纸色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气相色谱法
D.质谱法
E.紫外光谱法
1、具有氢键吸附性能的吸附剂是
A.聚酰胺
B.离子交换树脂
C.硅胶
D.凝胶色谱
E.活性炭
、非极性吸附色谱的吸附剂是
A.聚酰胺
B.离子交换树脂
C.硅胶
D.凝胶色谱
E.活性炭
3、具有分子筛性能的吸附剂是
A.聚酰胺
B.离子交换树脂
C.硅胶
D.凝胶色谱
E.活性炭
4、根据解离度不同分离的是
A.聚酰胺
B.离子交换树脂
C.硅胶
D.凝胶色谱
E.活性炭
本讲小结
1、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3、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中药剂型
一、中药剂型的分类
1、按剂型的物态分类
(1)液体剂型:汤剂、合剂、糖浆剂、酒剂、露剂、搽剂、注射剂、涂膜剂等。
()固体剂型: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膜剂、锭剂等。
(3)半固体剂型:软膏剂、凝胶膏剂、糊剂等。
(4)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
真溶液型: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
胶体溶液类:胶浆剂、涂膜剂;
乳状液类: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
混悬液类:合剂、混悬剂、洗剂。
3.按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分类
口服给药: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
直肠给药:灌肠剂、栓剂等。
注射给药: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
呼吸道给药:气雾剂、吸入剂。
皮肤给药:洗剂、搽剂、软膏剂、涂膜剂、凝胶剂。
黏膜给药:滴眼剂、滴鼻剂、舌下片剂(膜剂)、含漱剂。
4.按制法分类
采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统称为浸出药剂;采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的注射剂、滴眼剂等统称为无菌制剂。
二、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泻下;静脉注射——镇静、解痉。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率起效快慢顺序: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3.剂型可改变药物的安全性
安全风险高低顺序: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给药外用给药。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
三、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
1、急性疾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
、慢性疾病:丸剂、片剂;
3、皮肤病:软膏、涂膜剂、搽剂、洗剂;
4、腔道疾病:栓剂、灌肠剂。
(二)根据药物性质
1、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的药物: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不被胃肠道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有效成分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
、溶剂中不稳定的药物,可制成注射用冻干粉针,如天花粉蛋白粉针。
(三)根据五方便的原则选择
服用、生产、携带、运输、贮藏。
下列剂型中药物起效最快的是
A.舌下给药
B.口服液体制剂
C.静脉注射
D.吸入给药
E.肌内注射
答案:C
下列不属于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肛门栓
B.糖浆剂
C.舌下片
D.颗粒剂
E.胶囊剂
答案:C
中药体内过程
一、中药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
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①消化道及其pH值。
②胃排空速率。慢,有利于酸性药物;快,利于多数药物。
③其他:药物在循环系统的运行、血液速度的影响等。
()药物因素
①非解离型、脂溶药物性易吸收,油/水分配系数。
②溶出速率快,吸收快。
(3)剂型及制剂的因素
①固体制剂:崩解是溶出和吸收的前提。
②剂型
不同剂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顺序: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顺序: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
③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
.分布:
药物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结合型,木头人;
()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血脑屏障与血胎屏障。
3.代谢
(1)概念: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多数药物代谢失活;极性增加有利于排泄;部分药物代谢物—活性增强或*性增加。
()代谢部位:主要部位—肝脏。
(3)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
①给药途径:首过效应。
②给药剂量与体内酶的作用:药量过大—代谢饱和;合并用药—酶诱导作用或酶的抑制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
③生理因素:性别、年龄、个体差异、饮食、疾病状态。
4.排泄体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
(1)主要经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其次胆汁排泄。胆汁中排泄的药物可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肝门静脉称为肝肠循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造成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双峰现象。
影响经肾排泄的因素:
(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高,不易被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密切相关。脂溶性/非解离药物重吸收多,尿量增加重吸收少。
(3)肾小管的分泌:主动转运过程,增加药物的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影响该过程。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及临床意义
(一)药物动力学的含义药物动力学是指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进入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1.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1)一级速度过程: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大多数药物在常用剂量下,多为一级速度过程。
()零级速度过程:系指药物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的给药速率及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均为零级速度过程。
(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米氏动力学过程):系指当药物浓度较高而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
.隔室模型
(1)单室模型:药物进入机体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在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处于动态平衡的“均一”状态,可把整个机体看作一个单一的隔室。
()双室模型:药物进入机体后,按转运速度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不同的两个隔室。
(三)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
1、速率常数K: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与慢。单位为时间的倒数。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生物半衰期t1/: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时间。药物的生物半衰期长,表示它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3、表观分布容积V: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比例常数,单位:L或L/kg。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小;亲脂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较大,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确定的。
4、体内总清除率TBCL:单位时间内从机体或器官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单位:体积?时间-1。肝代谢+肾排泄。
5、生物利用度F: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1)生物利用程度: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多少。
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T/AUCiv×%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T/AUCR×%
T:试验制剂
R:参比制剂
剂量归一化
iv:静脉注射制剂
()生物利用速度:用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表示吸收速度的快慢。
Cmax、tmax是生物利用速度的重要参数。
(3)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指标三大参数:Cmax、tmax和AUC。
6.生物等效性: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可替代,并且它们在相同摩尔剂量下给药后,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度内,即两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肠溶片剂
B.糖浆剂
C.舌下片
D.颗粒剂
E.胶囊剂
答案:C
1、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为()
A.速率常数
B.生物等效性
C.表观分布容积
D.稳态血药浓度
E.相对生物利用度
、描述药物转运(消除)快慢的动力学参数是()
A.速率常数
B.生物等效性
C.表观分布容积
D.稳态血药浓度
E.相对生物利用度
3、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称为()
A.速率常数
B.生物等效性
C.表观分布容积
D.稳态血药浓度
E.相对生物利用度
中药药理、*理作用特点
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一致性
解表药——发散表邪——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
祛风湿药——祛风、散寒、除湿——抗炎、镇痛。
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抗血栓。
差异性
葛根——解肌退热、除烦止渴—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改善脑循环、增强学习记忆。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抗病原体、抗*素、解热、抗炎、抗肿瘤作用;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
五味子——保肝作用。
枳实和青皮——静脉给药的升压、抗休克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
茯苓
茯苓多糖体: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茯苓素:拮抗醛固酮活性,发挥利尿作用;
茯苓多糖体及茯苓素:均有抗肿瘤作用。
3.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
人参可兴奋和抑制中枢:Rg—兴奋;Rb—抑制;
麝香可兴奋和抑制中枢:抑制态—兴奋;兴奋态—抑制。
枳实、厚朴:痉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松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人参双向调节血糖作用;甘草双向性免疫功能。
4.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二、中药药理研究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红曲抑制胆固醇合成,功效与他汀类药物相似,但无明显的肝脏损害作用,用于高脂血症的组方;
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素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是治疗湿热瘀阻型肝炎的必选中药之一;
麝香、红花、蒲*等能兴奋子宫,故孕妇忌用。
下列中药对处于抑制状态的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对处于兴奋状态的中枢则起抑制作用的是()
A.当归
B.厚朴
C.麝香
D.枳实
E.人参
答案:C
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作用的药,不包括()
A.枳实
B.红花
C.蒲*
D.香附
E.麝香
答案:D
解表药的代表药理作用是()
A.发汗
B.降压
C.抗血栓
D.调节胃肠运动
E.利尿
答案:A
1、祛风湿药主要药理作用()
A.抗炎
B.镇静
C.利尿
D.解热
E.改善血液流变学
、活血化瘀药主要药理作用()
A.抗炎
B.镇静
C.利尿
D.解热
E.改善血液流变学
本讲小结
1、中药剂型的分类、剂型与疗效的关系、剂型选择的原则;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
3、中药药理、*理作用特点。
第二节
中药药品标准
一、我国药品标准的组成国家标准(《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和企业标准。
1.《中国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的标准。
.部/局颁标准:不同企业药品注册标准统一规范后的药品标准。
我国药品标准的组成
3.进口药材标准:儿茶、方儿茶、西洋参、高丽红参、西红花、牛*、羚羊角、泰国安息香、苏合香、乳香、没药、血竭、藤*、沉香、檀香、丁香、母丁香、小茴香、荜菱、广天仙子、豆蔻、槟榔、肉豆蔻、大腹皮、大风子、西青果、河子、胖大海、芦荟、猴枣、弗朗鼠李皮、胡*连、肉桂、番泻叶、马钱子、玳瑁、石决明、天竺*、穿山甲、海狗肾、海马、蛤蚧、海龙等。
4.药品注册标准:药品审批时的质量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应当符合《中国药典》通用技术要求,不得低于《中国药典》的规定。
5.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
6.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7.企业标准:企业内控标准。指标限度的要求须等于或高于注册标准。
二、《中国药典》的构成:凡例、正文、通则。
1.凡例: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通则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1)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精确度: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恒重: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试验时的温度:室温,5℃±℃。
.正文:各品种项下收载的内容。
品名、来源、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制剂、附注等。
3.通则:
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制剂通则系按照药物剂型分类,针对剂型特点所规定的基本技术要求;
通用检测方法系各正文品种进行相同检查项目的检测时所应采用的统一的设备、程序、方法及限度等;
指导原则系为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起草与复核药品标准等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
三、内源性有*、有害物质
(1)肾*性成分马兜铃酸: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朱砂莲等。
()肝*性成分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千里光、佩兰。
(3)具双重作用成分:乌头碱、苦杏仁苷、士的宁、斑蝥素、朱砂、雄*、信石等所含的成分。
我国药品标准的组成
四、外源性有害物质
(1)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Pb+为代表。矿物药如石膏、芒硝含重金属不得过10mg/kg,玄明粉不得过0mg/kg;动物药如地龙含重金属不得过30mg/kg;银杏叶提取物、*芩提取物、连翘提取物含重金属不得过0mg/kg等。
四、外源性有害物质
()砷盐检查:古蔡氏法或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中国药典》规定玄明粉含砷盐不得过0mg/kg;芒硝含砷盐不得过10mg/kg;石膏含砷盐不得过mg/kg。
(3)铅、镉、砷、汞、铜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甘草、*芪、丹参、白芍、西洋参、金银花、枸杞子、山楂、阿胶、牡蛎、珍珠、蛤壳等含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0.3mg/kg,砷不得过mg/kg,汞不得过0.mg/kg,铜不得过0mg/kg。海螵蛸含铅不得过5mg/kg,镉不得过5mg/kg,砷不得过10mg/kg,汞不得过0.mg/kg,铜不得过0mg/kg。
(4)农药残留量:有机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等。《中国药典》规定人参、西洋参、甘草和*芪中六六六不得超过0.mg/kg;滴滴涕不得超过0.mg/kg;五氯硝基苯不得超过0.1mg/kg;人参、西洋参中六氯苯不得过0.1mg/kg;七氯不得过0.05mg/kg;艾氏剂不得过0.05mg/kg;氯丹不得过0.1mg/kg。
(5)*曲霉*素:九香虫、土鳖虫、大枣、马钱子、地龙、肉豆蔻、延胡索、全蝎、决明子、麦芽、远志、陈皮、使君子、柏子仁、胖大海、莲子、桃仁、蜈蚣、蜂房、槟榔、酸枣仁、僵蚕、薏苡仁等(加马蜂远乡土,减水蛭),并规定每0g样品中含*曲霉素B1不得过5μg,*曲霉*素B1、B、G1和G的总量不得过10μg。
(6)二氧化硫残留量:硫*熏蒸杀菌防腐、漂白药材。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mg/kg的药材有:毛山药、光山药、天冬、天花粉、天麻、牛膝、白及、白术、白芍、*参、粉葛等。山药片不得过10mg/kg。
五、中药纯度的规定
1、全草类中药含叶量的检查
(1)穿心莲、薄荷含叶量不少于30%
()广藿香含叶量不少于0%
、杂质测定
(1)广藿香杂质不得过%
()金钱草杂质不得过8%
3、水分测定
第一法(费休氏法):容量滴定法和库伦滴定法。
第二法(烘干法):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三七、广枣。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厚朴花、蜂胶。
第四法(甲苯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肉桂、肉豆蔻、砂仁。
第五法(气相色谱法):辛夷。
3.水分测定
(1)人参不超过1%。
()红花不超过13%。
(3)阿胶不超过15%,阿胶珠不超过10%。
(4)王不留行不超过1%,炒王不留行不超过10%。
(5)一般饮片含水量7~13%。蜜炙法不超过15%,烫制后醋淬不超过10%,其他不超过13%。
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含量宜控制的范围是()
A.1%~3%
B.4%~5%
C.7%~13%
D.15%~18%
E.0%~5%
答案:C
《中国药典》规定“称定”是指被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
A.十万分之一
B.万分之一
C.千分之一
D.百分之一
E.十分之一
答案:D
1、《中国药典》规定薄荷药材含叶量不得少于()
A.5%
B.15%
C.30%
D.35%
E.0%
、《中国药典》规定穿心莲药材含叶量不得少于()
A.5%
B.15%
C.30%
D.35%
E.0%
中药的真实性鉴定
一、中药材
1、形状
(1)*参——狮子头
()防风——蚯蚓头
(3)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色泽
(1)丹参——红
()紫草——紫
(3)玄参——黑
(4)*连——红*色质量佳
(5)*芩——由*变绿后质量降低
3.表面特征
(1)紫苏子——表面网状纹理。
()白芥子——表面光滑。
(3)龙胆根头部——横环纹;坚龙胆没有。
(4)海桐皮表面有钉刺。
(5)合欢皮表面有椭圆形、棕红色皮孔。
(6)辛夷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
4.质地
(1)较脆或松泡——南沙参(泡参)、生晒参、丹参、甘松。
()粉性——山药、半夏、白芷、浙贝母。
(3)含纤维素多,韧性强——桑白皮、葛根。
(4)粘性大——*精、地*。
(5)质地坚硬、半透明、呈角质状——红参、延胡索、天麻、淡附片。含淀粉较多,蒸煮后糊化。
5.断面特征
(1)菊花心:*芪、甘草、白芍。
()车轮纹:防己、大血藤。
(3)金井玉兰:*芪、板蓝根、桔梗。
(4)朱砂心:麻*饮片。
(5)大理石花纹:槟榔。
(6)麦冬:切面中心显小木心。
(7)莪术:筋脉点。
(8)牛膝、川牛膝:切面显同心环排列的筋脉点。
(9)商陆:由多层同心环构成的“罗盘纹”。
(10)何首乌:皮部“云锦花纹”。
(11)大*:髓部显“星点”。
(1)川木通、鸡血藤:切面显“针眼”。
(13)沉香、苏木:刺状。
(14)*柏、秦皮、苦楝皮:显层状结构。
(15)人参、三七、西洋参:树脂道。
(16)苍术:大型油室,朱砂点。
(17)麻*:朱砂心。
(18)鸡血藤:饮片皮部有树脂样棕红色分泌物。
6.气
(1)阿魏——蒜样臭气
()白牡丹皮、徐长卿——丹皮酚样香气
(3)香加皮——甲氧基水杨醛香气
(4)檀香、麝香——特异芳香气
7.味
(1)乌梅、山楂、木瓜——酸
()*参、甘草——甜
(3)生姜、干姜——辣
(4)海藻——咸
(5)五倍子、地榆、儿茶——涩
8.水试
(1)西红花:水金*色,药材不变色。
()秦皮:水浸液日光下碧蓝色荧光。
(3)苏木:热水,鲜艳桃红色。
(4)车前子、葶苈子:种子变黏滑,体积膨胀。
(5)小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
(6)熊胆粉:水面旋转呈*色线状下沉,短时间不扩散。
(7)哈蟆油用温水浸泡,膨胀度不低于55。
9.火试
(1)降香:香气浓烈,油状物流出,灰烬白色。
()海金沙:爆鸣声且有闪光。
(3)青黛:紫红色烟雾。
二、饮片
1、规格:片、段、块、丝等。
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mm,厚片~4mm;
段:短段5~10mm,长10~15mm;
块:8~1mm的方块;
丝:细丝~3mm,宽丝5~10mm。
.气
药材固有气;辅料的气:醋、蜜香、焦香。
3.味
药材固有的味;辅料的味:醋酸、盐咸、蜜甜。
三、理化鉴别
1、膨胀度
(1)车前子不低于4
()南葶苈子不低于3,北葶苈子不低于1
(3)蛤蟆油不低于55
.泡沫反应和溶血指数的测定
(1)含皂苷药材的质量指标
()泡沫反应鉴别猪牙皂
3.微量升华
(1)大*——蒽醌类——*色针状、枝状、羽状结晶。
()薄荷——薄荷脑——针簇状结晶无色。
(3)徐长卿——丹皮酚——柱状、针状或羽状结晶。
(4)斑蝥——斑蝥素——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
根头部有多数瘤状突起的茎痕,习称“狮子头”的是()
A.人参
B.丹参
C.*参
D.桔梗
E.白术
答案:C
种子水浸后种皮显黏性的药材是()
A.沙苑子
B.葶苈子
C.决明子
D.酸枣仁
E.薏苡仁
答案:B
粉末升华,升华物为白色柱形、小片状的是()
A.斑蝥
B.水蛭
C.蜈蚣
D.全蝎
E.地龙
答案:A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一、药物制剂不稳定性的类型
1、化学不稳定性:水解、氧化、还原、光解、异构化、聚合、脱羧等,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反应。水解、氧化是主要化学降解途径。
、物理不稳定性:制剂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药物颗粒聚集结块、结晶生长,乳剂的分层破裂,胶体溶液的老化,片剂崩解或溶出发生改变等。
3、生物不稳定性:微生物污染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
二、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易水解和易氧化药物的类型
(1)易水解药物
①酯/内酯类:穿心莲内酯。
②酰胺/内酰胺类:青霉素等。
③苷类:强心苷易水解,常以浓度较高的乙醇为溶剂,洋地*酊多采用70%乙醇浸出。
()易氧化药物
①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的有效成分,如*芩苷等。
②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
①pH的影响
②溶剂、基质、表面活性剂
()制剂工艺
(3)贮藏条件
①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4倍。
②光线:光线照射酚类可产生氧化反应、酯类可产生水解反应、挥发油可产生聚合反应等。
③氧气和金属离子
④湿度和水分
⑤包装材料
3.制剂的包装与贮存要求遮光:
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阴凉处:不超过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0℃;
冷处:~10℃;
常温:10~30℃;
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微生物污染。
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1、延缓药物水解
(1)调节pH
()降低温度
(3)改变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等,“醇”。
(4)制成干燥固体:极易水解的药物。
.防止药物氧化
(1)调节pH
()降低温度
(3)驱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4)添加抗氧剂
(5)控制微量金属离子
(6)避光
制剂中穿心莲内酯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水解
B.氧化
C.聚合
D.变旋
E.晶型转换
答案:A
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是()
A.避光
D.驱逐氧气
C.加入抗氧剂
D.加入表面活性剂
E.制成干燥的固体
答案:E
1、《中国药典》规定,药物贮藏于冷处的温度为()
A.≤-4℃
B.≤0℃
C.~10℃
D.≤0℃
E.10~5℃
、《中国药典》规定,药物贮藏于凉暗处的温度为()
A.≤-4℃
B.≤0℃
C.~10℃
D.≤0℃
E.10~5℃
3、《中国药典》规定,药物贮藏于阴凉处的温度为()
A.≤-4℃
B.≤0℃
C.~10℃
D.≤0℃
E.10~5℃
本讲小结
1、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真实性鉴定
3、药物不稳定的类型、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制剂的包装与储存
本章重点总结
1、药性理论:中药四气、五味、有*无*。
、中药配伍:中药的七情配伍、君臣佐使组方原则。
3、中药性状鉴定
4、中药炮制辅料及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5、中药化学提取、分离及结构研究方法
6、中药剂型的分类及剂型选择原则
7、中药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8、中药药理与*理
9、中药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贮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