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陶冶历史悠久,原材料质优量丰,手艺人技高数多。据山西《平定县志》记载:晚清民国时,平定有手工陶业作坊,皆生产日用陶器。后经有识之士提议,聘请宜兴紫砂名匠,指导制做出了色泽自然,淳朴古雅的具有地方风韵的砂器。
平定紫砂,器类丰富,造型多样,装饰各异,尤其“仿生树桩”装饰风格与金文、诗句、绘画装饰搭配,颇具特色,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文人雅趣与平定“文献名邦”的精神内核相得益彰,故诞生之后即名噪一时,“堪与南制货物(宜兴紫砂)相媲美”,逐渐形成,“南宜兴,北平定”的品牌格局,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本期收藏版立足古州,特精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平定紫砂作品,和读者共赏。
铺首衔环汉洗铭对瓶
(山西博物院藏)
铺首衔环汉洗铭对瓶,椭圆口,直颈,斜肩,长方体身,座足外撇。肩下饰贴塑模印38个寿字,瓶身左右各塑铺首衔环,底座饰贴塑蕉叶纹。方瓶的一面刻篆书“章和元年堂狼造”及隶书“摹汉章和洗铭七字白纯束敬制”等字样,另一面刻山水图:崇山层峦叠嶂,松树挺拔葳蕤。并题诗“翠叠春山又几重,绿阴深处万千松。熏风更带微寒意,吹得诗翁策短筇云亭”等,底款为“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
此对瓶器型巨大,胎体细腻,是平定紫砂的精品。首衔环是汉代画像石刻的一种图案,它是由饕餮逐渐演化而来。饕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神兽,因为这种神兽凶恶、贪婪,所以一般让其衔环,作为铺首置于大门上,用以驱邪,在此起装饰作用。“章和元年堂狼造”是描摹汉章和洗铭上的篆书。洗铭文字是刻在铜洗底部的文字,洗是古人盥洗时用来盛水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脸盆。因为主要使用青铜器铸造而成,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铜洗或青铜洗,又因为今天存世的铜洗多为汉代制造,人们又把它们称为汉洗。它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仪礼》“设洗直于东荥”,郑玄注:“洗,所以承盥者弃水器也。”洗一般作圆形,敞口,直腹或敛腹,平底,有的器壁两侧有辅首衔环,内底常有双鱼或羊做装饰,铭文多见吉祥语或纪年铭。章和是东汉汉章帝刘炟的年号,章和元年就是公元87年。此铭应该是纪年铭。
“富贵寿考”插屏
(阳泉博物馆藏)
“富贵寿考”插屏,平面长方形,高40厘米,宽29.5厘米,紫砂胎质。正面红釉,剔刻牡丹,几束盛开的牡丹,花朵鲜艳夺目,层次分明,叶子脉络清晰,舒卷自如,好似微风吹拂中婆娑起舞,极有动感,又如一位国色天香的姑娘,翩翩起舞,楚楚动人。行刻流畅,刀法俊逸爽利。左上角雕刻有“金衣瑞羽”四字,以及“乙丑孟冬之月(年10月)”“平定工厂”“南云刻”字样,交代了插屏制作的时间、制作的工厂和雕刻之人。背面黑釉,刻题富贵寿考,下为叙事长文,落款内务部记名前平定县知事吉廷彦敬题。整件作品书画兼具、相得益彰,体现了平定紫砂素、雅的特性。
该插屏为文房陈设用器。为时任平定知县的吉廷彦在转任前送于山西巡按使金道坚的礼物。插屏内文记述了吉廷彦为官之初即受知于金道坚,并在金升任山西巡按使后前往拜谒,对谈获知这位按台大人在负责山西全境治安之时,体察民间疾苦、整饬吏治、诛缴匪徒,使得民心安定、路人称颂的事迹。作为一心为民的清官,吉廷彦定是倍感鼓舞,故在即将转任的年冬,特意让平定工厂制作了一方紫砂插镜赠与金大人,以谢知遇之恩。而年正是平定紫砂改良大获成功之年,该插屏也成为平定紫砂的早期代表作品。
仿生树桩兰花笔筒
(平定民俗馆藏)
仿生树桩兰花笔筒,平口,厚壁,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高15厘米。整体仿树干状,树皮褶皱凹凸之感逼真,树节突出自然,“留白”处树节旁刻兰花叶一束,古朴雅致。底款为“平定复兴公司”“戎克恭”。笔筒仿自然根雕造型,质地坚实细腻,雕刻苍劲挺秀,肌理浑朴自然,器型雅致实用。兰花是“花草四雅”,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赢得了“空谷佳人”的美誉。戎克恭江苏宜兴人,民国时期到平定平民陶器厂传授制陶技艺,此笔筒就是由他监制而成的。
仿生树桩是平定紫砂特有的花货种类,又称树皮雕。是民国初年,宜兴紫砂名师吴云根等宜兴技师来平定后,以北方常见的槐树为素材开发出的一种装饰技法。器物外壁贴敷泥片,经堆塑、戳印等手法使器表现出槐树皮的肌理,但在特定部位“留白”,呈现树皮撕裂露出树干的效果,留白部位一般会有书画装饰,器型有炉,香熏,笔筒,笔洗,茶叶罐等,颜色有赭石红,米*,和紫砂加蓝釉等。底款有“平定陶业公司”、“平定陶器特产”、“复兴公司”等款字。
秋塘款白釉篮彩异形瓶
(阳泉博物馆藏)
秋塘款白釉篮彩异形瓶,高38厘米,器身平面为不规则八边形,顶端开口,两侧塑铺首衔环,喇叭状高圈足,器外施乳白色釉,釉开片。器身正面用篮彩绘一幅远浦归帆图,画中水波浩淼,草木丰茂,一山峰当立水中,嶙峋耸峙,峰上有塔危然兀立,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阵阵。近处有一巨石屹立在水中,石上竟然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大石边一亭台立在水边,一只小船正向此疾驰驶来,最下端的岸边是几株挺拔的绿树,让人想起了马致远的散曲“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画上方题“远浦归帆秋塘”。背面用篮彩书写秋塘摹古右般仲盤铭二十一字,笔致气骨劲健,苍浑灵动。
“远浦归帆”是湖南潇湘八景之一,位于湘江尾闾。早在北宋时期就成了湖南省的著名景观。千余年来,过往文人骚客以此景为题多有吟咏,宋代大画家宋迪在此绘下传世巨作《潇湘八景图之远浦归帆》,以其高度的艺术性蜚声海内外,后米芾作《潇湘八景图诗序》,马致远作《寿阳曲·远浦归帆》,“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此曲有如一幅夕阳水村归帆图,显示出一片幽静美。酒家旆闲、船未着岸、落花晚舍、卖鱼人散、闲适幽静,透露出隐士追求世外桃源境界的恬淡心境。
紫砂五件供器
(阳泉博物馆藏)
紫砂五件供器,红紫砂材质,由香炉1件、烛台1对、花觚1对组成。香炉呈鼎式,子母口,沿上有双耳、束颈、鼓腹,腹面阴刻“日利千金”四字,腹下有三足,足上兽头虎足,烛台小口,长颈,下有托盘,座束腰,近足处外撇。花觚大撇口,长颈,球腹,足外撇。器物釉面红润,造型规整,素朴文静,高贵雅致,且一套完整,不失为见证民国时期社平定社会文化风貌和紫砂生产工艺难得一见的珍品。
五供,是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组成,香炉为点香礼神之用,花觚为供花之用,烛台为点灯之用,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摆放于宗祠庙宇,祭奠先祖(或信徒供奉神、佛)用来安放香、花、灯、水、果等供品。五供一般有玉石、铜、锡、瓷、珐琅等材质,大多工艺考究、造型古朴。道教中,称五供为五献。在拜表、炼度、施食等仪式中都有五供一节。其法乃是将五种献祭品,即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道士称:五献皆圆满,奉上众真前,志在求忏悔,亡者早升天。
“疏影横斜”蒲草盆
(阳泉博物馆藏)
“疏影横斜”蒲草盆,呈银锭形,倭角,内施蓝色釉,釉色纯正均匀,清雅亮丽。外施米色釉,金色辉煌。一侧刻“疏影横斜”刀笔流畅,字迹潇洒;一侧刻一枝梅花:花卉纹娇艳欲滴,枝叶蔓蔓,繁盛茂密,生机盎然。底款“平定陶业公司”六字篆书。此紫砂盆质地细腻致密,色泽古雅可人,刻工深峻犀利,画意简远洒脱,器型端雅规矩。
蒲草一般指菖蒲,颜色翠绿,四季皆绿,无浓妆,有的只是淡淡的清逸,具古代文人风骨;菖蒲,野逸清气,不宜艳妆,吸入腹中不觉一阵清气上扬,香沁腑脏,极受文人欢迎。置于案头,香气清雅,文人雅玩,便成风蔚,甚至,有“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显示出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古代文人更是把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而紫砂盆最适合栽种菖蒲,紫砂材质优异的透气性最为适宜菖蒲生长,紫砂材质古朴的质感和色泽同菖蒲相得益彰。
“三友”红泥壶
(平定民俗馆藏)
“三友”红泥壶,口径长34厘米,底径48厘米,高14厘米,方口,束颈,扁腹。松干形凸钮,竹节形弯流,梅干形曲柄,造型独具匠心。一面口沿下刻“逸民氏制”,字下五片竹叶,翠竹一枝与流相接。另一面沿下刻“三友”,三朵梅花绽放,两朵含苞欲放,一分为二的梅枝从柄上横斜而出。松干形盖钮坑坑洼洼,上端枝上结着六七个松球。竹宁折不屈,梅傲然挺立,松四季长春,民间的“岁寒三友”在此集于一身,让人看了不由肃然起敬。底款为“平定复新工厂”篆书。
“三友”即“岁寒三友”,指的是坚忍不拔的苍松、直节中空的翠竹、傲雪凌霜的寒梅,因为三者都有终年不凋、刚毅坚韧的高洁风格,所以被世人美称为“岁寒三友”,是人格高尚的象征。苍松在万物萧疏的隆冬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翠竹因竹茎中空而喻谦虚,竹节分明而喻有节操,常年不凋、坚贞挺拔而喻高风亮节,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梅花因不畏寒冬、傲然卓立的高贵品格,同样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君子当坚贞如梅。
逸民即江祖臣,字案卿,江苏宜兴人,清末民初制壶好手,人称“狮球王”。民国四年,和吴云根等四人到到山西平定平民陶器厂任技师,传授制陶技艺,这把“三友”紫砂壶,就是当时江祖臣在平定烧制的紫砂壶。
孔雀蓝挂釉紫砂竹节壶
(平定民俗馆藏)
孔雀蓝挂釉紫砂竹节壶,沿口、短颈、鼓肩、筒形腹、矮圈足,高6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5厘米。造型取材于竹子,竹腹一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壶流二节,刚直遒劲。通体施孔雀蓝釉,釉面光洁细薄,釉色鲜亮明艳,古穆而不失幽靓,观之赏心悦目。一面用墨彩书“兰为王者香”五个楷书大字及“平民工厂出品”六个小字;一面用简略的笔画绘墨彩兰花一束,几片纤细的的叶子,几朵淡淡的小花,淡雅而婀娜。器底素胎,款识为“平定知事吉廷彦监制”篆书。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壶把损坏,壶盖丢失。
吉廷彦(—),字硕卿,号东圆,山西翼城人。民国二至六年担任平定县知事。曾挂帅参与平定砂器改良,使平定紫砂获得了新生,发扬光大。
紫砂挂釉是借鉴瓷器施釉工艺形成的产品,它是在烧成的紫砂素器上施釉上彩,再入窑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烧制而成的,工艺复杂、耗时费力、制作成本高。紫砂挂釉工艺让紫砂器有了跟多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使日常清洁护理更加方便。但是釉料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也将紫砂泥特有的透气性埋没掉,不利于散热、保鲜、驻味,故一般不在茶壶上使用。平定的紫砂挂釉器物,釉面光亮,釉层较厚,不透明。造型多样,主要应用在笔筒、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品和瓶、盘、盆、罐等陈设品上。
“喜鹊登梅”洋桶壶
(平定民俗馆藏)
“喜鹊登梅”洋桶壶,高16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3.5厘米,直筒,双直板耳活络梁。壶身一面雕刻“喜鹊登梅”图。梅花点点,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只喜鹊立在枝头享受这人间少有的幽香。装饰繁简得当,整体风格质朴素雅。一面镌刻时代特征明显的“人们公社万年青”及“白云做并刻”字样。此壶整体协调,顺畅自然,工整圆润,线面流畅。
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福气的象征,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喜庆、好运的到来。古人说:梅花有四德即“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意思是如果梅花刚发芽代表万物更新,开花了代表事事亨通,结子了代表处处有利,成熟了代表一生圆满。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喜鹊落在梅花上,叫做喜鹊登梅或喜上眉梢,寓意喜事降临,好运不断。在农村,喜庆婚礼时最乐于用剪贴“喜鹊登枝头”来装饰新房,借以表达自己难以描述的喜悦心情。
年,平定手工业联社下属的大峪瓷厂在新上紫砂项目时,再次聘请“紫砂七老”之一顾景舟的弟子吴亚平、丁剑锋、蒋祖良等宜兴紫砂技师来指导平定紫砂工艺。他们利用平定当地原料,借助宜兴紫砂工艺,生产出的产品可与宜兴紫砂媲美。时人谓之“红瓷”。这把紫砂洋桶壶的制作人白云是平定人,在当时曾被派到宜兴学习过紫砂制作技术,这是他回到平定后制作的紫砂壶,能够代表平定当时紫砂的制作水平。
梧桐山水图赏盘
(*勇峰收藏)
梧桐山水图赏盘,葵口,口沿外撇,浅腹,平底。盘外壁镶嵌紫砂色,盘内罩白色釉,有窑变碎花,用蓝彩绘梧桐山水图。画的上方题“桐阴阴径凉于水,荷叶半溪香胜花”,署名“泉石居士”,下方远山含黛,树色青青;近处水中两个小岛花团簇锦,水面上荷叶点点犹如上面的蝴蝶,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河岸上两棵梧桐,枝繁叶茂,覆盖小径,一片翠竹葳蕤,河边的小亭上,两位雅士正把酒临风,欣赏河面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一位雅士缓缓走向小亭。此盘造型朴素大方,新颖高雅,有着东方式的端庄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葵口是一种专业术语,意思是指碗或盘的口沿被压制成类似于葵花的形状。葵口的式样在南北朝时就已兴起,此后一直传承至明清时期。梧桐山水图是江西景德镇的艺人们经过长期的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刻画在瓷器上的,流水小桥、行人小舟、梧桐柳树、亭台楼阁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幅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因此,梧桐山水图又被称为“柳亭图”、“石桥图”。它们描绘了秀美静谧的江南水乡景色,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图文来源
平定发布
图文编辑
思想“加油站”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