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家长,总会不自觉操心孩子吃饭问题,孩子不爱吃饭,孩子吃不下饭,孩子吃了饭也不长肉,孩子吃太多饭……今天,我们邀请了桐君堂儿科专家郭明强中医师来为我们说说食积这回事。今日特邀嘉宾:郭明强医师从中医的“食积”表现看,“食积”其实是一种消化不充分并且导致了胃肠道消化缓慢的状态,而且可以持续很久,同时消化不充分还会生出湿、痰、热、饮等其他产物来,从而引发其他疾病。孩子为什么会食积呢????????1.饮食过量,超出胃肠工作量???????绝大多数孩子没有自控力,不爱吃的一点不沾,爱吃的拼命吃,家长一般也很少节制,很容易饮食过量。有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会强制性喂食,每餐给孩子的都是成人量甚至超过成人量,强迫孩子吃完,以为吃进去了就好了,也能把胃“撑撑大”。不知道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就教育过咱们:“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帝内经》)。还有那句传了上千年的老话:“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可惜后人都忘了。2.吃多了难消化的东西,超出胃肠消化能力现在物质条件较好,不少家长出于补偿心理,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饮食扎推给孩子吃,好像不吃鱼肉孩子就不长肉,不喝牛奶孩子就不长个,不补钙、铁、锌、硒、维生素孩子就不能保证健康,完全不管正常饮食,更不管消化吸收。另外,现在肥甘厚味的零食也多,巧克力、蛋糕、糖果、奶油饼干、奶油面包、奶酪......都是高糖、高脂,胃肠经常处于高能量供应,负担太重,天天干重活,谁受得了?其实人体有很健全的应对饥饿的机制,有时饿一饿反而让人健康,现在肥胖型的二型糖尿病这么多,就是长期吃的太好、太饱,动得太少。3.睡前进食,胃肠熬夜疲劳工作脑子要休息,胃肠也要休息,谁都不愿意熬夜加班,胃肠也是。很多孩子有睡前吃东西的习惯,胃酸是定点分泌的,睡前吃习惯了,到了睡前胃酸就会分泌,一分泌就感觉饿,要吃东西,不吃就难受,孩子哭闹哇哇叫,家长一看没办法,只能供养这尊大肚佛了。4.本身消化能力差了,正常的饮食对于脾胃都难以承受在中医看来,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就是脾来管,本身消化吸收能力差,就是中医讲的脾虚。本身脾虚的孩子,加上饮食不注意,很容易积食,而且会反反复复,吃消食药也只解决一时,因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消化能力没有提高。反复积食很多都是虚实夹杂,而且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脾虚消化能力差,吃了容易积食,而且吃了不长肉不长个,家长以为营养不够,又给孩子吃更多牛奶、牛肉、羊奶粉等高蛋白食物及营养品,脾胃更难消化,进一步加重食积。那孩子食积了有什么表现?食物消化不充分、消化缓慢了,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食欲变差、打嗝、嗳气、肚子胀、大便酸臭,堵的厉害就会出现腹痛、便秘,甚至会发热。临床上就遇到过不少孩子食积后发热,用消食药很快退热的案例。医师提醒:首先要排除感染性疾病等,再根据病史、症状表现鉴别诊断清楚,不能见孩子就说是积食,最好找有医学背景的专业医生治疗。临床碰到过病*感染发热的孩子,到一些不正规的诊所、小儿推拿机构,不鉴别、不判断就说是积食了。食物消化不充分,没有变成营养物质被吸收,就会变成一些垃圾留在胃肠道。现在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多,生湿、生痰、生热的就多了:生湿:舌苔腻,大便粘,皮肤,头发油,湿疹。生痰:清嗓子,咽喉有痰,咳嗽,慢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生热:怕热,易出汗,口气重,睡觉出汗,磨牙,踢被子,频繁翻动不安稳,大便干臭。寒积:少部分孩子吃生冷水果多的会有寒积,表现为阵发肚脐周围痛,类似西医讲的“肠系膜淋巴结炎”食积在舌象上一般会表现出舌苔厚,特别是舌根部厚腻,舌根代表肠道,舌中代表胃,有些胃肠都有积滞,舌中部、根部都厚。(舌中、根白厚,胃肠食积,肠为主)痰湿重了就会舌苔发腻跟刷了一层白色黏糊东西一样(白腻满布,湿气重,弥漫三焦)热重了,舌苔像烤焦了一样,会发*(舌中根*厚,胃肠积热重)孩子食积了怎么办?如果偶尔吃多了,胃肠工作不过来,孩子不太愿吃东西,可以稍微让孩子饿一饿,过个几天等胃肠库存清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恢复。如果吃三高食品太多,就要清淡饮食,配合吃点大山楂丸或者保和丸。因为儿童不太会吞咽,服用丸子的时候最好煮化了喝,防止吞入气管,或者直接买保和颗粒,冲一冲就可以。但是家长要注意:单纯消食只能短期有效,长期依赖消食药,反而对胃肠功能不好,一不吃就又马上积食。如果孩子反复积食,稍微多吃点就容易舌苔厚,有口气,然后晚上睡觉就不安稳、出汗、磨牙,食欲也是一阵好一阵坏的,不太长肉或长个,可能有脾虚。现在很多孩子在脾虚的基础上,胃肠又有积食,积食又产生痰、湿,高热量的食物积久了又有积热。这种虚实夹杂的,治疗就要综合考虑,随时调整方向。一般脾虚又有食积、郁热的,中成药可以用保和丸+健脾丸,两个轮换着吃,积食重吃保和丸,积食轻了吃健脾丸。
慢性的我就直接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熬成小儿健脾膏,既可以健脾,又能消食清热,方便孩子长期调理一段时间,普遍效果都还不错,很多之前瘦弱不长肉的孩子,调理一下就能长肉长个。
主要是胃口开了,吃进去的营养也能消化吸收进去,这说明营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脾胃能不能消化吸收,很多时候不是家长喂的不够,而是孩子脾胃难以承受。
郭明强
中医儿内科专家
硕士研究生
号渔樵山人,梦影斋客,洗心堂主人,热爱传统文化,痴迷中医。大学泛读古今医籍,后从师九江儿科名医曹义斌先生,学习岐*大道及儿科临证。硕士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期间学习江西姚氏医学,拜师中医泰斗姚梅龄先生,并参与其著作的整理编辑。读研期间独立门诊,毕业后赴山东研究儿、内、妇、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思维,以切实的疗效获得了患者的赞誉。临床主张“诊断如破案,治病如作战”,问诊“不厌其详”,逻辑清晰,用药精简,惟求实效。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日上午
本文仅代表医生个人观点
桐君堂环西中医门诊部综合整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填写信息,预约医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