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年血小板减少,中医肝脾同治一招破局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血液科博士万姜维,现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血液病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对复杂的疾病,其实各式各样的血液病,从医这么多年都接触过,今天想和大家讲讲中医关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思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2年前,28岁的杨女士不远千里,前来就诊。她自述,3年前体检时就发现血小板减少,数值一直在20~30×10?/L这个危险区间徘徊。平时稍不注意碰撞一下,皮肤就会出现瘀紫,日常还总感觉乏力,稍微活动后就气短,同时伴有心悸、胸闷,嘴巴里又干又黏。

来诊时她的精神状态一般,食欲也很差,吃点东西就腹胀,晚上睡眠也不太好,多梦,大便发软,小便颜色发黄。我仔细观察她的面色、舌象,发现舌红,苔黄,再结合脉象是脉软。

当天做了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仅37×10?/L。综合以上情况,从中医角度诊断,杨女士属于血证中的气虚发热证;西医诊断则是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获得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还会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

患者往往会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像杨女士这样的皮肤瘀斑就是典型表现,严重的甚至会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出血。针对杨女士的情况,我为她开具了她的“专属处方”:

方中生晒参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二者合力,为补气之关键;

火麻仁润肠通便,使补药不致过于滋腻;

甘草调和诸药;苍术、黄柏清热燥湿,针对她口干口黏、舌红苔黄等湿热之象;

当归养血活血;青皮、陈皮理气健脾,缓解腹胀;

麦冬养阴生津;升麻、葛根升举阳气;泽泻利水渗湿;

五味子收敛固涩;神曲消食和胃。

二诊时,杨女士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升到了59×10?/L,自述疲倦感减轻了些,但又出现头痛伴左下肢麻木、口干口黏、汗出怕风等症状。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汉防己、豨莶草、海桐皮,以祛风通络。

三诊,杨女士血小板计数达到64×10?/L,自述活动后仍有倦怠感,但皮肤瘀斑减轻了,可近期情绪急躁易怒,睡眠不好还烦躁。于是我在方中加了丹参。

四诊,杨女士血小板计数83×10?/L,自述劳累后疲倦,后枕部胀痛,汗出喜风,悲伤欲哭。我又加了黄芩、白芍、川贝、浮小麦来进一步调理。

五诊,杨女士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已经达到×10?/L,自述疲倦感已不明显,只是偶尔腰酸。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杜仲、桑寄生补肾。之后为巩固疗效,让她继续服用原方一个月。后续随诊发现,她的血小板指标稳定维持在×10?/L左右。

从这个案例来看,基于中医“肝脾同治”理论,这类患者往往“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杨女士平素体虚,气津亏虚,无法载血运行,加上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血溢脉外。气血生化之源在脾,脾虚则统摄无力。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也会导致血行异常。脾虚日久还会伤及肾脏,出现脾肾亏虚,肾阴不足又会影响肝脏,出现肝肾阴虚。

所以在治疗上,我以健脾为主,疏肝为辅,佐以补肾,标本兼治。

事实证明,通过中医的精心调理,患者的血小板指标显著提升,各种不适症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希望这个案例能给血小板减少患者带来信心,中医在血液疾病治疗领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疗效。#血小板减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