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这一治病的良方,源自清朝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它由苦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种种仁药味组成,故名“三仁汤”。此汤不仅清上焦、通中焦,还能利下焦,对于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及湿温初起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吴鞠通运用此方,旨在宣化畅中,清热利湿,通过气化运行来驱散湿郁,进而使病愈。杏仁5克,正滑石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8克,半夏5克。
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用一碗,每日三次(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焦,这一在中医藏象学说中独具特色的名词,虽为西医所无,却承载着人体五脏六腑间的重要协调功能。它宛如一个包容五脏六腑的大腔,连接着各个脏腑,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共同为身体提供服务。如张景岳所言:“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现代人面临的多重疾病问题,往往源于“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的复杂状况,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可归结为“三焦不通”。三焦不畅是现代人常常遭遇的疾病,如常见病、慢性病以及久治不愈的顽固病,其共同根源。
具体来说,上焦不通会导致经络淤堵、气血凝滞,从而引发上火、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以及颈椎病等问题。而中焦不畅则可能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以及女性产后风等病症。同时,它还会影响到肠胃功能,导致便秘等症状的出现。下焦不畅则会导致肝肾功能受阻,进而引发肾虚、女性气虚血亏,甚至更年期综合症和妇科炎症等复杂问题。然而,有一种被称为三仁汤的平淡而神奇的方剂,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三仁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焦入手,将体内的湿气宣散出去,恢复三焦的正常功能。《内经》中指出,三焦不仅具有疏通水道的功用,还是主持诸气的重要器官。因此,三仁汤不仅能清利三焦湿热,更能宣畅三焦气机,使邪气得以外出。这一理念在《中藏经》中也得到了印证,书中指出:“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
在广东地区,有一位名叫张立中的名医,擅长内调外理,他常选用三仁汤来疏通上中下三焦的气机,治疗因湿气堵塞引起的腰痛等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在南方地区广受好评,也为现代人面临的多种疾病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君药
杏仁,味苦辛,能够宣发上焦肺气,进而通调水道,使水湿下输至膀胱,其作用犹如“提壶揭盖”;白蔻仁,以其芳香之性化湿行气,调和中焦;生薏仁,味甘淡,能渗利下焦湿热,同时健脾。这三味药物合用,能够宣发上焦、畅通中焦、渗利下焦,共同发挥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的作用。臣药半夏与厚朴,以其辛开苦降之性,共同化湿行气,有效散满消痞。
佐药
滑石、竹叶和通草,则凭借其甘寒淡渗的特点,助力利湿清热。三仁汤巧妙地针对上、中、下三焦,合用后协同作用,不仅能宣上焦肺气,还能畅通中焦,同时渗利下焦湿热。它通过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的方式,使得气畅湿行,脾运复健,三焦通畅,从而诸证自除。徐大椿曾指出,治疗湿热之邪,应避免使用燥热之品,而宜选用芳香淡渗之药,以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策。年春季,一位42岁的男性干部严某,因春节期间常食荤菜且家中暖气较足,常有燥热之感。同时,他又食用了凉菜和水果等,再加上外感风寒,最终导致持续发烧不退。医院经过一系列详尽的检查,包括对脏器病、血液病、结核病、恶性疾病以及细菌培养等的排查,仍然未能确定病因。发烧症状持续至第8天,家属的担忧情绪加剧,于是寻求中医的协助进行治疗。
患者此时的面色显得晦暗发黄,全身感到困痛虽能忍受,但舌质呈现红色,舌苔薄黄且满布稍腻,脉象细濡且数,同时伴有大便不畅、小便颜色浅黄的症状。每天下午3点左右,患者开始发烧,体温维持在39℃左右,直至第二天黎明时分(4至5点),胸汗出后发热逐渐消退,上午时症状稍有缓解,但下午发烧又再度出现,食欲减退但能进食,口中不甚口渴。此症状在中医上可诊断为湿温证,即内热外感同时伴有脾胃湿滞。湿邪难以消除,加之持续的输液治疗,进一步加重了体内的湿气,使得病情恢复缓慢。过去,西医曾将此病诊断为“肠伤寒”并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鉴于目前患者已转入中医治疗,首要任务是全面查明病因,这自然需要一定时间。若能结合中医的“三因”等辨证理论进行治疗,将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此处所提及的“三因”等辨证方法,虽与主题无直接关联,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环节。针对此病,中医开具的处方以三仁汤为基础,并加入黄芩、猪苓、茯苓皮、腹毛、常山和草果仁等药材,共煎煮三剂。患者服用一剂后,发热症状即有所缓解,三剂服完,病情基本痊愈。之后,患者又复诊两次,均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方剂进行善后治疗,并最终宣告康复。三仁汤在中医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痹症。它能够宣通上焦、畅通中焦、渗利下焦,发挥全身性的作用,对于任何有湿滞的患者,包括筋骨关节的问题,都有显著的疗效。在临床上,对于单纯由风寒湿引起的痹症,使用祛风、祛湿、驱寒的方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当痹症同时伴有热象,且风寒湿错杂时,这些方剂就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可以考虑借鉴《温病条辨》中的加减木防己汤,该方在寒气胜、疼痛较剧的情况下,通过重用防己、桂枝,并加入姜黄、海桐皮,能够有效地应对这种复杂的痹症情况。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入汉防己、姜黄和海桐皮,已经成功治愈了多位患者。例如,有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张某,在99年春夏交替时,先出现了外感症状,随后手足关节逐渐肿痛,特别是足踝部,经过西药多种治疗仍不见好转,夜间疼痛加剧。经过详细检查,并未发现类风湿、结核、痛风或肾病等阳性体征,因此仍按“风湿”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自觉午后体热但体温正常,同时伴有全身困倦、体形略胖、饮食正常、口干不渴、小便黄、大便通畅以及舌质红苔薄黄腻等症状。经过服用三仁汤并加入汉防己、姜黄和海桐皮各20克,仅十余剂便病愈。又治疗了多位痛风患者,他们均出现“尿酸”增高及疼痛症状,即便“尿酸”降低,疼痛仍持续不止。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常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入汉防己、姜黄和海桐皮,并辅以川木瓜30克和车前子30克(车前子源自《中医杂志》的单药经验方)。对于那些湿气重、热气盛的患者,我们还会加入生石膏30克和苍术30克,这样临床效果往往非常理想。
此外,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治疗肩周炎及颈椎病患者。这些患者常常长期受病痛困扰,尽管尝试过针灸、推拿和理疗,但效果往往不佳。此时,我们会在三仁汤中加入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并结合酸枣仁、玄胡、鸡血藤和夜交藤各30克(此为马有度先生的二仁二藤汤),这样治疗肩周炎及颈椎病的效果也相当显著。因为这类疾病往往与血虚、气滞以及湿邪有关。
三仁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湿邪充滞皮肤是导致多种皮肤病的主要原因,而三仁汤能够通达三焦、透达肌表,有效驱除湿邪。对于面部疣状物增多的问题,中医认为这是湿邪滞留皮肤所致,因此采用三仁汤并重用薏苡仁g,同时加入广三七g,服用0剂以上即可显著见效。此外,白痦病和手足口病等湿热病邪引发的皮肤病,也可通过三仁汤进行治疗,配合板蓝根、连翘、二花、鱼腥草等药材,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三仁汤在口疮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急性发作的口疮,现代医学的“消炎”治疗、中医的“清火败毒”以及民间的一些“清热”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对于那些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慢性口疮,处理起来往往显得棘手。不少患者长期服用消炎药、维生素B2、锌剂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效果时好时坏,口疮往往在好转几天后再次发作。
在中医领域,有医生尝试使用大剂量的清热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往往并不显著。随后,扶正法如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玉女煎以及大补阴丸等被用于治疗,但同样存在治疗效果不稳定的问题,这让医患双方都感到困扰。这里提供三仁汤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以增加治疗慢性口疮的方法。慢性口疮的辨证并非简单的心苗或脏腑经络问题,而是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湿邪往往难以迅速清除。虽然舌为心苗,但脾主口,脾湿是关键因素。在临床上,遇到寒热错杂、虚实难分的病例时,我们常从湿邪入手,探寻三仁汤的适用症状。对于偏热型患者,可加玄参、丹皮、生地以清热;湿热夹虚者,可加胡连、当归、甘草以调和;若偏风热(过敏症状)者,则可加入薄荷、白鲜皮、蝉蜕以疏风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