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通三焦的绝妙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 [复制链接]

1#

砭石温控坐灸仪,以砭石为核,替代传统的复合板丝棉盘,带来全新的坐灸体验。“三仁”是对三种种仁药味的简称,即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三仁汤的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三仁汤的组方并不仅仅包含这三味药,而是由八味药精心配伍而成。这一药方源自清朝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被视为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以及湿温初起等病症的经典处方。吴鞠通运用此方治疗湿温,通过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的作用,使气机通畅,湿郁得以化解,从而热无所依,病势自然缓解。组成:包含杏仁5克,正滑石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8克以及半夏5克。

煎服方法:将甘澜水八碗加入锅中,煮沸后取三碗,每次服用一碗,每日三次(现代用法:采用水煎煮后服用)。

三焦——中医的独特概念

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三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它不同于西医的认知。三焦被誉为人体“五脏六腑”中的“六腑”之一,而“腑”通常被理解为容器或腔室。胃和肠都是这种腔室的例子,而三焦则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腔,涵盖了五脏六腑。正如张景岳所言:“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这一中医中的独特概念,宛如人体的交通枢纽,协调着各个脏腑的运作,确保它们能够同心协力地为身体服务。然而,现代人面临的诸多疾病,如“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等,往往源于“三焦不通”。这简直是现代人常见病、慢性病以及久治不愈的顽固病的总病根。

具体来说,上焦不通会导致经络淤堵、气血凝滞,进而引发上火、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中焦不畅则可能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等困扰;而下焦的阻塞则会影响到肝肾功能,导致肾虚、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复杂症状。

幸运的是,我们有三仁汤这一良方。它能够从上中下三焦入手,通过宣利水湿、疏通气机的机制,打通三焦的通路。其中,杏仁能够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则能芳香化湿、调中理气,而生薏仁则擅长渗利下焦湿热。此外,半夏、厚朴的辛开苦降特性有助于化湿行气,而滑石、竹叶、通草的甘寒淡渗之性则利于利湿清热。

三仁汤的功效不仅体现在治疗三焦不通上,它还能用于外感的治疗。年春,严某,一名42岁的男性干部,在春节期间因频繁食用荤菜而感到燥热,加之家中暖气的影响,又食用了凉菜和水果,不幸外感风寒,导致持续高烧不退。

医院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包括脏器、血液、结核病、恶性肿瘤以及细菌培养等,却始终未能找出明确病因。高烧持续至第8天,家属心生恐慌,于是请求中医协助治疗。

患者此时面色暗黄,全身酸痛虽能忍受,但舌质发红、舌苔薄黄且稍腻,脉象细濡且数,大便不畅而小便浅黄。每日下午3点左右开始发烧,体温维持在39℃左右,直至次日黎明前后胸汗出(4~5点)才逐渐退热。上午稍有好转,但下午又重新发烧。食欲不振却能进食,口不甚渴。

根据中医理论,此症属于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湿邪缠绵难愈,加之每日输液治疗,反而增加了内湿,导致病情进展缓慢。尽管西医也曾考虑过“肠伤寒”的诊断并采取了一定治疗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若能配合中医的“三因辨证”治疗,将更有助于患者康复。

针对此病例,我们采用了三仁汤为基础方剂,并加入黄芩、猪苓、茯苓皮、腹毛、常山和草果仁等药材进行治疗。仅服用一剂后,发热症状即有所缓解;服用三剂后,病情基本痊愈。之后又进行了两次复诊,均以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方剂进行善后治疗,患者最终得以康复。

三仁汤对于治疗痹症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它既能宣上、畅中、渗下,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只要是有湿滞的患者,无论筋骨关节问题还是其他症状,都可以用三仁汤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单纯的风寒湿痹症,临床上常用祛风、祛湿、驱寒的方剂治疗;但对于同时伴有热象及风寒湿错杂的复杂病症,三仁汤则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我们曾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入汉防己、姜黄和海桐皮等药材,成功治疗了多例此类复杂病症的患者。例如,张某在99年春夏之交因外感风寒而出现手、足关节肿痛的症状,住院接受西药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夜间疼痛加剧且未查出类风湿、结核、痛风或肾病等阳性体征。最后通过加味三仁汤的治疗成功缓解了其症状。患者午后体热,但体温不升,伴有全身困倦,体态略胖,饮食尚可,口干不甚渴,小便黄,大便不秘。舌质红,苔薄黄腻。中医诊断为湿温证,内热外感兼脾胃湿滞。给予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各20克,服用十余剂后,病愈。

三仁汤在痛风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效果

对于“尿酸”增高且疼痛不止的患者,常以三仁汤为基础,加入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根据湿重热重的情况加减药物,如生石膏、苍术等。临床上常收到理想效果。

三仁汤还用于肩周炎及颈椎病的治疗

对于针灸、推拿、理疗后仍不愈的患者,采用三仁汤加汉防己、姜黄、海桐皮,再配合酸枣仁、玄胡、鸡血藤、夜交藤等药材,疗效显著。此类病亦属血虚、气滞、兼有湿邪者。

三仁汤也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湿邪充滞皮肤产生的疾病,如面部疣状物增多、白痦等,可通过三仁汤通达三焦而透表,将邪驱除于卫外。具体来说,面部疣状物增多可重用薏苡仁并配合广三七治疗;而白痦则常伴有外感发热等症状,可用三仁汤加板蓝根、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

对于口疮的治疗,若为急发者,可采用现代医学的“消炎”或中医的“清火败毒”等方法治疗但对于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口疮患者,治疗则较为棘手。常规使用消炎药、维生素等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采用扶正法治疗,如天王补心丹等。这里再介绍一个三仁汤的应用场景,为慢性口疮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慢性口疮的辨证并非简单的心脾问题,而是涉及到多个脏腑经络的复杂情况。在六气中,湿邪是最难迅速祛除的。尽管舌为心苗,但口疮的发生与脾湿密不可分。

在临床上,面对寒热错杂、虚实难辨的病例,我们常从湿邪入手,寻找三仁汤的适用症。对于偏热型的口疮,可以加入玄参、丹皮、生地来清热凉血;若湿热夹虚,则选用胡连、当归、甘草以燥湿补虚;对于偏风热或过敏引起的口疮,则加入薄荷、白鲜皮、蝉蜕以疏风止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