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育蚕地区皆产,以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产量最多。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及桑叶碎屑,生用。
性味温,甘、辛。
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砂、原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蚕屎。
来源蚕蛾科家蚕属动物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据《本草纲目》载: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皮肤顽痹,腹内宿冷,脚软,皮肤顽痹(藏器)。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
据《本草拾遗》载: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疯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据《本草再新》载: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动物形态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一般为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鳞毛稍长。雌雄腹部肥硕,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二、第三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八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长特性喜通风、透光好、保湿、保温性能好的空间,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湖北、山东、辽宁等地。
采集方法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绿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药理作用蚕沙富含有机物、叶绿素、植物醇、多种氨基酸及大量胡萝卜素,具有抗诱变、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护肝、抗AIDS、降低红细胞膜的Na?-K?-ATP酶的活性等作用。
药用功效祛风除湿、和胃化浊,主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克;入丸、散。外用:炒热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方剂选用
1.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阶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瘘黄:防己25克,杏仁25克,滑石25克,连翘15克,山栀15克,薏苡仁25克,半夏15克(醋炒),晚蚕沙15克,赤小豆皮15克,以水8杯煎取3杯,温时分3次服完。痛得特别严重则加片子姜黄10克,海桐皮15克。
2.治风湿痛或麻木不仁:晚蚕沙30克,煎汤,临卧时和入热黄酒半杯同服。
3.治风缓麻痹、诸节不遂、腹内宿痛:原蚕沙炒黄,用布袋盛水,酒浸内服。
4.治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搔之成疮:蚕沙克,以20升水煮取12升,去渣,温热时洗全身,宜避风。
注意事项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