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刘建安12月20日-22日,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汇报会将在绍兴举行。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协办,钱江晚报支持。浙江考古发现的年度PK,最终结果并不硬性设置“几大”,以每年考古发现成果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性来评判。今年入围的项目一共有18个。究竟发现了什么,又有哪些历史空白被填补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将分6期,亮出18位候选者的秘密武器,也为大家划个重点。vol.1——1.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新石器2.余姚施岙遗址考古发掘-新石器3.海宁达泽庙遗址考古发掘-新石器4.宁波镇海九龙湖应家遗址考古发掘-商周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雷少汇报人:雷少应家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应家村,分布面积约平方米。该遗址三面环山,东侧面向滨海平原,距离现海岸线约10公里。年10月至年8月,为配合当地经济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对其实施了平方米面积的考古发掘,共发现古代水井、灰坑、灰沟、基槽、柱洞群、烧土堆等各类遗迹约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器等各类完整或可复原文物约余件。应家遗址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遗迹航拍照应家遗址发掘区所见地层有十二层,由早至晚可划分为史前时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和历史时期等四个发展阶段,其中以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遗存为主体文化堆积。应家遗址发掘区航拍照一、商周时期遗存以第⑥层为代表。发现水井、灰坑、灰沟和基槽等各类遗迹90余处,以及余个柱洞。柱洞群所构成的建筑单元是本次重要发现,推测其主体原为日常居住的干栏式建筑。此外,还在H发现了木器和竹编器,H发现了一捆用麻绳捆绑的竹片,它们可能与先民的储藏行为有关。出土遗物数量丰富,按照质地分为陶、原始瓷、石、木器等。以陶器为主,原始瓷较少,可辨器形有鼎、甗、罐、豆、盘、钵、盆和器盖等。应家遗址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灰坑ZJYH及其底部出土竹编器二、春秋战国时期遗存以第⑤-③层为代表。发现水井、灰坑、灰沟和烧土堆等各类遗迹余处。尤为重要的是,H29底部出土了1件铜鼎器盖,这在浙江地区同时期遗址中较为罕见。出土遗物数量丰富,按照质地分为陶、原始瓷、石、铜、木器等。陶器和原始瓷器最多,可辨器形有鼎、罐、坛、盆、碗、钵、盒、杯、器盖和甬钟等。铜器较少,可辨器形有斧、锛、锸、锄、耨、刀和器盖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铜块和凝结物。应家遗址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水井ZJYJ1应家遗址文化堆积深厚,时间跨度大,发现古代遗存十分丰富,价值和意义颇为重要,总结如下:第一,商周时期文化谱系。应家遗址该阶段遗存的文化性质相当于“后马桥文化”。以往发现的该文化遗存材料较为单薄,时空范围和文化面貌等还不清晰。作为上承马桥文化,下启越文化的关键阶段,“后马桥文化”阶段遗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家遗址发现的该文化遗存,不仅有单纯的地层堆积,还有丰富的遗迹和遗物,为构建浙江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谱系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对盘活浙江地区青铜时代早期聚落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家遗址出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陶、石器第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内涵。应家遗址该阶段遗存在文化性质上相当于越文化,时间相当于勾践灭吴和越国强盛时期。曹娥江以东作为越国的大后方,为越国的崛起和强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对该历史进程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应家遗址发现的该时期遗存不仅材料丰富,而且发现了铜鼎盖、原始瓷甬钟等高等级遗物,以及可能与铸铜活动有关的遗物,为深化越国大后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应家遗址出土战国时期青铜镰刀(上)、青铜环首刀(下)5.宁波江北慈城东门村遗址考古发掘-商周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项目负责人:王光远汇报人:丁风雅东门村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东门村北,海拔约2.6米,南距余姚江4.5公里,东南距塔山仅百余米,北部为一小山丘。为配合基本建设,于年7月~11月在遗址西部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东门村遗址航拍照一、地层堆积遗址地层堆积深约2.5-3米,出土遗存大致可划分为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东周、汉-六朝、唐宋、明清八个时期,其中史前和商周阶段文化堆积为遗址主体堆积。二、主要发现因遗址核心区在发掘完④层后进行了原址回填保护,河姆渡晚期文化遗存和良渚文化遗存仅在解剖沟内发现少量陶片,以下主要介绍广富林文化至历史时期遗存。1.广富林文化遗存包括第④层堆积,遗迹现象有柱坑、木构护岸、灰坑、房址等。出土遗物主要分为陶、石、骨、木器四类。陶器有罐、鼎、豆、鬶、盆等;石器有石锛、刀、镞等。木器主要是建筑构件,包括木桩、木柱等。东门村遗址出土广富林文化陶器东门村遗址出土广富林文化石器2.马桥文化遗存包括第③层堆积,遗迹有房址、水井、灰沟、灰坑、灶、烧土堆等。房址多发现于土台上,除少量范围、结构较为清楚,其余多为柱洞,结构不明。出土遗物主要有鼎、豆、壶、罐、三足盘、觯、觚等陶器和钺、锛、镞、凿、犁、刀等石器。东门村遗址出土马桥文化石器东门村遗址出土马桥文化陶器3.东周至明清等历史阶段遗存遗址②层为明清文化层,②层下另发现有东周、汉—六朝、唐宋三个时期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单位,未发现对应文化层,可能被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东周遗物包括原始瓷碗、碟、盏和印纹硬陶罐等,以及铜镞、带钩等青铜器。汉—六朝遗物有青瓷碗、盘、罐等。唐宋遗物见青瓷碗、盘、韩瓶等。明清遗物主要为青花碗、盘、碟等。东门村遗址六朝、唐宋水井三、价值意义东门村遗址出土遗存年代跨度大,时代特征鲜明,尤其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两时期遗存的发现,为完善宁波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增加了新的材料。聚落延续使用时间长,为探究聚落形态、布局和变迁等提供了新的案例。遗址所揭露出的类型丰富的六朝水井群系宁波地区首次发现,为研究宁波地区筑井技术演变规律和先民用水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6.余杭跳头遗址考古发掘-商周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杨金东汇报人:杨金东跳头遗址,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跳头村东北米,东距南湖约米。遗址是配合阿里巴巴达摩院一期地块三项目而发掘。遗址发掘共布设探方21个,包括扩方区域在内总发掘面积约0平方米。发掘区全景遗址目前已经清理至第⑥层。①层为农耕层,土质疏松,土色呈黑褐色。②层至④层为自然堆积,土色呈灰褐色或红褐色,出土有零星螺壳。⑤层土质致密,土色呈青灰色,可分为⑤a、⑤b两层。⑤层底部出土大量原始瓷、印纹硬陶片,纹饰包括云雷纹、米筛纹、回纹、方格纹、席纹、大方格填线纹等。⑥层土色呈黄褐色土,仅在局部分布,厚度在6—16厘米左右,推测为人工堆筑的土台,⑥层出土夹砂红陶、泥质灰(黑)陶片,少量黑陶、印纹硬陶片。夹砂陶、泥质灰(黑)陶多为素面,少量可见绳纹、折线纹,可辨器形包括鼎、釡、罐、三足盘等。印纹硬陶以变体云雷纹、回纹为主。同时遗址⑤层底、⑥层出土大量红烧土块,大小不一,部分红烧土块见有较为平直的面,且部分见有植物印痕,推测是构筑墙体时烧制而成。遗址⑥层出土部分陶片遗址出土部分鼎、三足盘遗址主体年代为商周时期。遗址的结构为中部存在一条南北向河道(G1),河道开口于⑤b层之下,口部宽约35-36米,暂未清理至底。河道东西两侧分布有人类活动的聚落,聚落以土垄、道路、灰沟(G2)等为界分割成不同的遗迹单元,截至目前共清理灰坑18座、陶片堆2处、红烧土堆积6处,另外还揭露出柱洞组合(建筑单元)、疑似护岸遗迹等。其中G2位于G1西侧,已揭露的部分呈近东西向,沟口宽5-5.6米,深约0.8-1.2米。根据勘探结果表明,G2向东与G1相连,向西转向西南方向,推测其具有壕沟性质。土垄分布在发掘区西侧,呈南北走向,开口于⑤b层之下,宽1.3-1.5米,土色为灰褐色,质地较硬。土垄在G2处中断。其中G2南侧土垄长约21米,厚20-45厘米,北侧土垄残长约13米,厚约20-30厘米。发掘区西侧还存一条东西向土垄,向西与南北向土垄相连,向东延伸至G1,长约17.5米,宽约2.2-2.5米,厚约10-40厘米。发掘区西侧还分布有灰坑、陶片堆、红烧土堆积、柱洞组合(建筑单元)等遗迹,其中柱洞根据填土颜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含红烧土颗粒,直径在10-40厘米不等,一类填土为黑褐色,含极少红烧土颗粒,直径在12-20厘米左右。遗址出土部分铜器发掘区东侧结构与发掘区西侧相似,也分布有灰坑、陶片堆、红烧土堆积、柱洞组合(建筑单元)等遗迹。发掘区东侧还存在一条近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开口于⑤层下,土色为灰褐色,残长约30米,宽约1.3-1.8米,厚10-20厘米,延伸至G1边缘中断。同时发掘区东侧G1东部分布有疑似护岸遗迹,部分木桩尚得到保存。遗址出土部分印纹硬陶片跳头遗址出土陶鼎、陶三足盘、陶罐、陶纺轮、原始瓷碗、铜镞、铜刀、铜矛、石锛、穿孔石刀、石斧等余件。同时通过对G1土样进行浮选,初步发现有炭化水稻、乌桕、桃核、梅核、炭化水桃核、橡子、柿属、青风藤、苦楝、樟属等植物种子,大量木材以及少量鱼骨等。跳头遗址对于了解本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古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小型聚落的形态与结构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