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的祛风湿功效的辨析
TUhjnbcbe - 2022/9/6 19:19:00

“祛风湿”的字面含义可释为:祛除风邪和湿邪。如前所述,“祛风”已包含了祛除风邪及风所兼夹之邪,故从概念的层次划分上看,“祛风湿”应隶属在“祛风”之下,是“祛风”的下位概念术语。但由于“祛风湿”又常用为特殊而具体的功效,有必要予以分列而加以明确界定。

1.“祛风湿”即治疗“风湿痹证”的功效

《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感受风寒湿是引起痹证的原因,风寒湿三邪之中,风和湿与痹证有必然关系,而寒(及热)则是或然关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故前人十分强调风湿与痹证的关系。仲景即以“风湿”代指风寒湿之邪,并将风湿所致之痹证,命名为“风湿”。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曰:“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或脚痹弱,变成脚气。”“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复令身体手足不遂。”其后宋之《圣济经》以及明清医家亦有相似论述。

从上述所论可知,强调“风湿”为痹证的主要原因,且以“风湿”代指风寒湿三气合邪,并将“风湿”作为风寒湿所致“痹证”的病名(因痹证所指病证甚广,此处仅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以关节、肌肉疼痛、拘急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而非《中藏经论痹》所谓“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之广义的痹证),并非现代才有,实乃古已有之而由来已久。因此,将具有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功效,称为“祛风湿”,应是成立的。

此外,除痹、蠲痹、宣痹等术语,若作为治法术语,此处不论。若作为药物功效,则与“祛风湿”能明确地指出药物对病因的消除作用,故亦当以“祛风湿”一以统之为是。

2.祛风湿与祛风除湿应作区别

《中医大辞典》未收载“祛风湿”一词,亦无“除湿”一词,但有“祛风除湿”词条,并将之归于“祛风”法下,称:“祛风:疏散风邪的统称。……祛风法用于外风。分为祛风除湿……。”释“祛风除湿”:“祛风法之一。是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治法。可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等药。”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有“祛风湿”词条,释曰:“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之邪谓之祛风湿。祛风湿药能祛风止痛,疏通经络,舒筋或强筋骨。适用于风湿痹痛及下肢痿弱,半身不遂等。药如独活、秦艽、白花蛇等。”从释义来看,上述二术语的含义基本相同,似可看作同义词。但从二术语的结构与内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术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二者应予区别。

首先,从术语结构与内涵的相关性来看,“祛风湿”中,“风湿”是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并代指“风、寒、湿”三气合邪,祛风湿即祛除“风寒湿邪”,是一个单一的动宾结构,“祛风除湿”则可分解为两个并列的联合动宾词组:祛风、除湿,并可视为祛风和除湿两个并列功效或既祛风又除湿的复合功效。又因“除湿”的含义较广,《中医常用名词简释》释曰:“用药以除去湿邪,或从外解,或从内渗,都叫除湿。如羌活、秦艽、苡仁、白术等就有此效。”故此处之湿,泛指内生之湿和外受之湿,与“祛风湿”之“湿”含义不同。而“除”,包括了祛外湿和化(燥、渗、利)内湿,也与“祛风湿”之“祛”外湿的含义广狭有别。

其次,从实际应用来看,白芷、藿香等可称祛风除湿,但一般不称为“祛风湿”,而很多“祛风湿”药,如六版《中药学》教材所列“祛风湿”一章的药物如威灵仙,蕲蛇、乌梢蛇、青风藤、海风藤等药物,一般也不称“祛风除湿”。因此,“祛风湿”与“祛风除湿”应予区别。“祛风湿”专指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功效,而祛风除湿则含义甚广,可视作祛风和除湿的并列功效或复合功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的祛风湿功效的辨析